跳至內容

化龍池歷史文化街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化龍池歷史文化街區湖南省長沙市湘江東岸天心區古城區,緊鄰長沙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化龍池原名「玉帶街」、「鰲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織機街(現改稱為「人民西路」),為長沙僅存的4條麻石路之一(其餘三條分別為太平街潮宗街坡子街)。街區為古長沙善化縣城市縮影,善化縣治自北宋開始到民國元年,一直附城南郭,與長沙縣縣治同城。該街區的地名文化和傳說文化十分豐富,有化龍池、南倒脫靴、出入是門、一步兩搭橋、白果園、文廟坪、洗藥庵、吊馬莊等地名;清朝時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故居也在此街,中華民國政要、任過福建省主席的劉建緒的公館也在此街。

化龍池簡介

[編輯]

歷史

[編輯]

「玉帶」實為古長沙「八大公溝」之一。化龍池東側便是古善化縣學宮所在地。善化縣學宮建於嘉靖四十年(l561年),按長沙府學宮規制仿建,規模宏大。化龍池東側至今殘存一段學宮青磚照牆,長約5米,高約3米,牆基凸出的須彌座較為完整地留存了下來。萬曆九年(1581年)知縣馮應鰲在學宮前橫開一路,曰「玉帶街」,外渠日「玉帶溝」,南北建「興賢」、「育才」二石坊,規制漸備。明萬曆四十年(公元l612年)善化縣知縣唐源在學宮屏牆外橫開一渠,橋日「三元」,路曰「鰲背」,池曰「化龍」。

名稱的由來

[編輯]

相傳在古時候在此街有一條鐵匠鋪,由師傅倆經營。師傅自私貪婪惡毒,徒弟善良忠誠老實。後來師傅病了,他臨死前叮囑徒弟說:「我死後,不要埋我,就丟在門外的井裏,只是每逢初一、十五,你要丟一隻公雞到井裏去。」師傅死後,徒弟按師傅的囑咐,把師傅屍體丟到井裏,每逢初一、十五,丟一隻公雞到井裏。不久,學徒娶了個賢慧的妻子,生活得十分美滿。一年後,葬著師傅的井中每到深夜就會發出陣陣響聲,日子越長;響聲越大,後來連地都震動起來。人們十分驚恐,晝夜不寧;徒弟夢見師傅抓他說:「你用公雞祭我,我身上沾了公雞的血,變成了一條龍,近日就要東歸大海去了,到時,長沙城會變成一片汪洋。但你不用怕,只要這幾天不倒鐵水到井裏去,我是不會害你的。退水後長沙城的人都淹死了,你還可以獨佔長沙。否則,你就性命難保。」 徒弟醒來,才知道井裏的響動原來是師傅所為。他決心捨身救全城人 的性命。他把想法告訴了妻子,妻子滿眼淚水,但二話沒說就幫助他熔鐵。鐵水熔好了,夫妻趕緊抬出一桶,對着井裏一倒,就聽得井裏發出轟隆隆的響聲,接着,地面開始震動起來;他們趕緊又倒出第二桶,井裏的響聲更大,地面抖動起來;他倆趕緊倒出第三桶,只聽得一聲巨響,井邊的地塌了下去,夫妻倆也跟着陷下去……井不見了,響聲沒有了,地不再震動了,孽龍被鐵水溶化了,夫妻倆為此獻出了生命。再後來,進塌之處變成了一口小池塘,人們為紀念學徒夫妻倆勇鬥孽龍,就把這個小池塘叫「化龍池」;後來,小池塘沒有了,卻有了「化龍池」街名,並一直流傳下來。

麻石路鋪設方法

[編輯]

化龍池麻石鋪設方法與潮宗街、金線街稍有不同。兩側直鋪,中央亦直鋪一道麻石,將街面一分為二,左右則為橫排麻石,南北走向。街道彎曲,呈S形,很有特色。

參考資料

[編輯]
  • 主編謝建輝 / 撰稿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 等,2006年8月,《長沙老建築》,五洲傳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