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讓
吳學讓 | |
---|---|
出生 | 1923年 四川岳池縣東板橋鎮 |
逝世 | 2013年 |
國籍 | 中華民國 |
職業 | 傳統、現代水墨畫家 |
活躍時期 | 1950年代至今 |
知名於 | 山水畫、花鳥國畫,抽象水墨 |
獎項 | 中華民國畫學會繪畫教育金爵獎(1984年) 中國文藝協會國畫繪畫金質獎章(1985年) |
吳學讓(1923年—)[1],字退伯,中國四川省岳池縣人,水墨畫家、美術教育家。
經歷
[編輯]1923年生於四川省岳池縣東板橋鎮。家中以務農為生。抗戰時期考入當時位於重慶的國立藝術專門學校。之後隨校遷往杭州。在校期間受鄭昶影響甚深[2]。
1948年畢業於杭州藝專國畫科[3]。繪畫以傳統工筆花鳥開始,兼通青綠山水,更在1960年代起開創獨具個人特色的現代水墨,與水墨畫家劉國松等人創辦中國現代水墨畫會。
個性淡泊名利,謙遜隨和,因此也以「退伯」自詡。書畫家張光賓曾以一首小詩來形容吳學讓:「學貴專精,當仁不讓;退思勵進,寧為笨伯。」[4]在台灣的教學生涯長達近五十年,1997年後定居於美國洛杉磯至今。
創作歷程
[編輯]吳學讓的水墨繪畫,最早的開端由工筆花鳥開始,並且開闢了現代水墨的新局。
傳統水墨
[編輯]吳學讓的傳統水墨繪畫,是以相當大量的寫生作為基礎,兼善工筆、寫意。加上他不斷開拓創新的決心,造就現在的水墨風貌。例如突破過去的水墨畫作經常出現的大片留白空間,吳學讓的畫作中經常出現大片的植物簇擁成群,形成富麗華貴的風貌。又例如吳學讓因為小時候的經驗,在畫中也創作了光圈、月暈一般的聚焦效果。指墨是他另外一個絕技,利用手指沾墨,創造出簡潔、瀟灑的俐落畫風[5]。
現代水墨
[編輯]吳學讓的現代水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米羅或是保羅·克利這樣的西方當代大師,但是據吳學讓本人口述,並沒有特別去學習或接觸這樣的西式抽象訓練。吳學讓的現代水墨,提煉自中國的古典圖像與青銅器銘文,或是任教女師專時期鑽研兒童畫所得[6]。
六口之家
[編輯]吳學讓創造的六口之家[7]。 圖樣,表現了現代人與家庭社會的種種關係。又利用各種禽鳥姿態,呈現兼具幻想與幽默感的作品,以此建立他的現代水墨畫風典範。以此符號,吳學讓創作了如〈兒女窩〉、〈兒戲〉等精采作品,這樣的作品也表現出畫家對於溫馨家庭的期許。
故國神遊
[編輯]故國神遊是吳學讓現代水墨的重要里程碑。吳學讓鑽研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圖像後,創造出以古典圖像作為基礎的創作模式。作品中不僅帶有神祕色彩,也有先民圖像創作上保留的純樸自然,相當迷人。巨幅的〈故國神遊〉系列與〈古蹟〉、〈醉月〉等都是此時期的重要作品。
文字之美
[編輯]書法是吳學讓每天必定練習的功課,平常每天會寫三小時以上。吳學讓也以書法為基礎,創作出蜿蜒曲折的線條,表現中國文字充滿韻律與和諧的美感。[8]
美術教育貢獻
[編輯]1948年畢業後自願到台灣教書,任教生涯近50年[9]。 。
- 1948-1955任教於嘉義中學、花蓮師範學校、花蓮女子中學、桃園中學
- 1956任教於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範學院
- 1978任文化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 1988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
- 1993於東海大學屆齡退休
重要展覽
[編輯]- 1994台北市立美術館「吳學讓七十回顧展」
- 2004國立歷史博物館「故國神遊─吳學讓八十回顧展」
- 2009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
- 2010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世紀新墨─吳學讓創作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2010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吳學讓中國水墨展」
- 2012名山藝術台北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吳學讓九十慶生大展」
- 2017國立台灣美術館 「線性-符號/東方幾何一吳學讓藝術特展」
作品廣為各大美術館收藏。
參考來源
[編輯]- ^ 王月琴. 為時代畫肖像的藝術家. 藝術家: 第176–177頁 (中文).
- ^ 倪再沁. 猶疑與挑戰 論吳學讓的藝術歷程. 故國神遊 - 吳學讓八十回顧展 專輯 (中文).
- ^ 李思賢. 東潮西引`海闊天空—談吳學讓的水墨教學養成及其影響. 典藏今藝術: 第166–167頁 (中文).
- ^ 李思賢. 博古通今的水墨大家─吳學讓. 吳學讓畫集 (中文).
- ^ 麥青龠. 畫壇全才吳學讓─「世紀新墨」. 台灣名家美術100-吳學讓 (中文).
- ^ 李思賢. 故國神遊─俯瞰吳學讓的當代美學創見. 故國神遊 - 吳學讓八十回顧展 專輯 (中文).
- ^ 劉國松. 從傳統到現代. 吳學讓畫集 (中文).
- ^ 黃光男. 曖曖內含光 談吳學讓的創作世界. 藝術家: 第170–171頁 (中文).
- ^ 林如玉/傅運衡. 吳學讓年表. 吳學讓畫集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故國神遊-吳學讓八十回顧展.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201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