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哭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哭嫁中國某些地區或民族嫁娶傳統,例如漢、土家、藏、彝、壯、撒拉等民族。在出嫁之日,少女會在離開娘家時會唱哭嫁歌,如壯族哭嫁歌。哭嫁源於古時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雖然現今婚姻自由了,在結婚時仍會有哭嫁,但這僅僅是一種儀式罷了。而這些哭嫁歌都是少女於出嫁前夕,在娘家向老婦學習的歌曲,內容主要是咒罵把她娶去的男家的人,因為傳統婦女命途多舛,出嫁可謂一生苦難之始,所以她們在離娘家時先要罵盡這一生的悲涼。不過這些歌謠大多是口耳相傳,很少以文字紀錄。

現今,在大中華地區,很多還原古代的婚禮表演節目,也有哭嫁這一環節。

明朝

[編輯]

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博士指:明朝文獻《廣東通志》記載,農村婦女會聚起來唱歌道別,以哭嫁歌訴說出嫁前的離愁別緒,特色是「詞不必雅,然情必極至」。哭嫁歌最重要唱得夠大聲、夠淒厲,以表達對父母兄長的不捨之情,不然女家會被取笑不懂教女,女兒不夠孝順。葉博士又指哭嫁歌是一種口傳文學,沒有文字記載,較容易失傳和出現多個版本。哭嫁歌通常由村內婦女長輩傳授少女,有些村落更會請先生(老師)來教,讓待嫁少女上俗稱「卜卜齋」的私塾學唱,不識字的農村婦女要學懂全套歌,委實不易。[1]

外部連結

[編輯]
  1. ^ 郭雅揚. 【香港文化】客家、圍頭山歌大不同 原來以前都有咸濕歌?!. 香港01. 2017-03-05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6)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