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炮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砲兵國民革命軍的一個兵種

歷史沿革

[編輯]

黃埔軍校從第二期開始設立炮兵科。1924年底,蔣介石以在校的黃埔二期生為骨幹組建了一個炮兵營,蔡忠笏為營長,下設3個連,校長辦公廳特別官佐陳誠為第1連連長,蔡忠笏自兼第2連連長,羅卓英為第3連連長,全營裝備1924年10月運抵廣州的蘇聯援助的山炮和野炮,這是國民革命軍組建的第一支炮兵部隊。[1]北伐前國民革命軍編為八個軍,每軍下轄1個炮兵營,裝備蘇聯提供的火炮。

二次北伐開始後,1928年4月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兼總司令部炮兵指揮官,指揮炮兵第一團姚永安、炮兵第二團楊德良

1928年北伐結束後,開始編練炮兵,共編成炮兵8個團,第一、二、三、五團為卜福斯山炮;第四、七團為三八式野炮;第六團為克式野炮;第八團為榴彈炮。山炮和榴彈炮團各4個營,野炮團為3個營。1929年三月17日全國編遣會議在南京通過《國軍編遣進行程序大綱》規定,編遣後的全國陸軍便有炮兵團16個。

東北易幟時,張學良的東北軍轄東北獨立炮兵第一至第十團。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東北軍留駐關外的炮兵部隊只有獨立炮兵第九、第十團,分別在吉林省、黑龍江省駐防防備蘇聯,被日軍繳獲。

1930年中原大戰時,閻錫山的晉軍設炮兵司令周玳,轄7個炮兵旅。閻錫山戰敗下野後,張學良將晉軍炮兵改編為山西炮兵監,轄3個旅,晉軍炮兵第一至第十團依中央炮兵番號改稱第二十一至第三十團。

1932年冬,軍委會將第一、第五團編成第一旅;第二、第三團編為第二旅,其餘各團由訓練總監部炮兵監負責整訓。

1934年12月,陳誠任軍事委員會陸軍整理處處長。1935年3月1日在武昌正式成立陸軍整理處,楊正治為副處長,楊傑、周亞衛、俞大維、鄒作華、盧致德、鄭大章、馮庸等人為研究委員。各種部隊包括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川軍、滇軍等共有180師、94旅和40個獨立團。炮兵共有炮567門,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門。1935年3月,武昌行營設立炮兵整理處,專負整理炮兵之責。陳誠決定現有可用火炮457門編成兩團制獨立炮兵旅4個,獨立團5個,獨立營4個。

整理師轄師屬野炮1個團,加之兩個步兵旅的裝備,共有步兵炮24門、迫擊炮24門、野炮36門。調整師轄師屬炮兵1個營。

1931年12月1日,國民革命軍陸軍炮兵學校南京三牌樓軍政部對面的舊卅三標營房成立[2][3]炮兵學校是在南京第一個開辦的兵科學校。第一期錄取116名學員。學制為一年。術科的訓練時間佔一半以上。校長周斌/鄒作華/蔣中正兼(1935年4月1日起),教育長歷任為張亮清少將/周斌中將/鄒作華/史文桂/金鎮。學校設教育處(少將處長歷任李瑞浩/項致莊/邵百昌/趙以寬/金鏡清/王和華/石濟儒)、政治部、射擊場管理處。教育處內設教育室、軍械室、副官室、秘書室、戰術組、兵器組、築城組、射擊組、觀測組、通信組、馬術及馭法組等。1932年4月,校址遷往丁家橋南洋勸業會房舍。[4]1935年7月28日炮校第四期移駐南京城東湯山(故號「湯山部隊」、湯山炮校)。[5]1937年11月遷湖南零陵縣城。1938年1月遷往桂林,不久又回駐零陵,2月下旬開始上課。1938年11月中旬長沙大火後,學校遷往廣西鹿寨。1938年11月下旬,炮校經廣西柳州、河池南丹等地長途徒步行軍,1939年1月學校到貴州都勻,在都勻一中繼續辦學,因此俗稱都勻炮校。 1946年4月遷返湯山。[6]1948年底南遷貴陽、雲南霑益。1949年12月教育長李康庵率領部分人員於雲南曲靖投共。[7]

炮兵編制序列

[編輯]

炮兵旅序列

[編輯]

武漢會戰後,調整編並:[8]

  • 炮兵第一旅:瑞典卜福斯式75山炮。轄3個山炮團,每團2個營6個連,每連以卜式山炮3門編成。旅長黃永安史文桂洪士奇彭孟緝兼黔桂湘邊區炮兵指揮官
    • 炮兵第1團 裝備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門(第1營、第2營)
    • 炮兵第五團:裝備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門(第1營、第2營)。團長史宏熹李康庵
  • 炮兵第二旅兼陝東河防炮兵指揮官:瑞典卜福斯式75山炮。轄3個團,每團3個營9個連,以野炮、榴彈炮混合編成。旅長蔡忠芴 黃正成
    • 炮兵第2團 裝備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門(第1營、第2營)
    • 炮兵第3團 裝備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門(第1營、第2營)
  • 炮兵第三旅轄3個團,每團3個營9個連,以野炮、榴彈炮混合編成;旅長王若卿
  • 炮兵第四旅轄3個團,每團3個營9個連,每連以輕迫擊炮4門編成;
  • 炮兵第五旅轄第六、第九團,每團3個營9個連。旅長金鎮
    • 第六團每連以輕迫擊炮4門編成
    • 第九團以輕重士B德及六年式山炮混合編成;
  • 炮兵第六旅兼第一戰區炮兵指揮所:東北軍,克式野炮。旅長黃永安王觀洲。1943年夏旅部撤銷
    • 炮兵第十七團:三營六連制
    • 炮兵第十二團:三營九連制
  • 炮兵第七旅:機械化野戰重炮旅
    • 第十團:三營六連制,每連以十五生榴炮4門編成
    • 第十一團三營九連制,每連以十五生榴炮4門編成
    • 第十四團三營六連制,全團共計十五生榴炮17門。
  • 炮兵第八旅:東北軍,民十四式77野炮―遼造十四式77野砲。旅長劉翰東
    • 炮兵第十五團
    • 炮兵第十六團
  • 第四戰區炮兵總指揮(彭孟緝
  • 第六戰區(孫連仲) 炮兵指揮部(劉倚衡
  • 第九戰區炮兵指揮官(王若卿
  • 中國遠征軍炮兵指揮官(邵百昌
  • 駐印部隊(史迪威)炮兵總指揮(金鎮

1944年1月軍政部命令各戰區炮兵指揮部一律撤銷。

炮兵團序列

[編輯]
  • 炮兵第一團(李康庵)
  • 炮兵第二團(張緝熙)
  • 炮兵第三團(侯志磐 孟淵)
  • 獨立炮兵第四團:日三八式75毫米野炮孔慶桂、蔣公權
  • 炮兵第五團:團長史宏熹李康庵劉措宜 林潞生
  • 獨立炮兵第六團:日三八式75毫米野炮紀毓魯、胡屏章 程維翰
  • 獨立炮兵第七團:中央軍克式野炮。團長張廣厚、鄭琦 陳竸清 呂欽黃 林潞生。
  • 獨立炮兵第八團:民十四式十五生榴彈炮――遼十四式婁紹凱 周心糓 鄧善謀
  • 獨立炮兵第九團:廣東省所屬12門法制士奈德式75毫米山炮、52門施耐德75毫米極輕便山炮編成重山炮1個營、輕山炮2個營。團長廖瑾瑜、廣雨岩
  • 獨立炮兵第十團。機械化重炮兵,德制十五生榴彈炮24門,編為3營6連制。彭孟緝\鄭瑞、楊宗藩 胡克先
  • 炮兵第十一團(羅直雲)
  • 炮兵第12團(侯志磐)
  • 炮兵第十三團(吳宗禮 黃幼勉)
  • 炮兵第十四團(呂國楨 梁均)
  • 炮兵第十五團:西安事變被包圍繳械,連長以上除一人外均撤換。
  • 炮兵第十六團(劉焞)
  • 獨立炮兵第十七團:民十四式十五生榴彈炮――遼造十四式77野砲
  • 炮兵第十八團(湛先耀 熊再勛)
  • 炮兵第十九團(金定洲)
  • 炮兵第二十一團(楊友梅)
  • 炮兵第23團(侯殿成)
  • 炮兵第二十四團(李翰齋)
  • 炮兵第25團(劉振蘅)
  • 炮兵第27團(閻作霖)
  • 炮兵第28團(鄭儀)
  • 炮兵幹部團(郭如彬)
  • 炮兵第二十九團(王朔叔代)
  • 獨立步兵炮團:第32師所屬炮兵團重迫營與獨立重迫第一、第二、第三營合編。轄4個重迫營。
  • 獨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營
  • 獨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營

戰防炮兵

[編輯]
  • 戰防炮教導總隊(張權
  • 炮兵第五十一團(趙繼和 李道恭)
  • 戰防炮第52團(周宇寰 張權)
  • 戰防炮第五十四團趙綱
  • 炮兵第五十七團(劉文釗 朱式勤)

高射炮兵

[編輯]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為加強防空,1933年在杭州成立了高射炮訓練班及人民防空研究班,繼即又設立了防空學校。1934年和1935年先後購得卜福斯75高射炮28門,成立高射炮兵6個連,歸防空學校督訓。高炮部隊總指揮為黃鎮球,坐鎮防空總監部

  • 炮兵第四十一團:1937年新購裝備德國制博福斯75mm口徑高射炮28門、德國制十八年式37mm口徑高射炮36門、瑞士製造的索羅通高平兩用機關炮(Solothurn)20mm口徑,48門。另附13.2厘米高射機關槍,成立高射炮兵團,轄5個營18個連。團長李申之。
  • 炮兵第四十二團:裝備瑞士制索羅通20mm口徑高平兩用機關炮108門。轄5個營16個連。團長胡家烈
  • 炮兵第四十三團:1938年成立,轄5個營15個連。
  • 炮兵第四十四團:1941年陝甘防空部隊及獨立高射炮兵營編成,轄4個營14個連。
  • 炮兵第四十五團:由蘇聯購得的7.62厘米高射炮20門,編成一個營,與防空學校原有7.5厘米炮6個連合併。轄3個營10個連。1942年接收美國裝備,轄3個營12個連。
  • 炮兵第四十六團:1942年準備接收美國援助的高炮,以炮兵第四十五團擴編。轄3個營12個連。
  • 炮兵第四十七團,1942年準備接收美國援助的高炮。轄3個營9個連。
  • 炮兵第四十八團:1941年冬為掩護長江航運及滇邊公路之安全成立,轄3個營9個連。
  • 炮兵第四十九團:1941年冬為掩護長江航運及滇邊公路之安全成立,轄3個營9個連。團長宮龍閣 文山。
  • 獨立高射炮兵營:1939年將原屬武漢警備司令部高射炮隊剩餘的4.0及2.0厘米炮14門,歸防空學校督訓。
  • 測量總隊。

因美國軍械無法內運,抽調3個高射炮團赴印度編組,各團無武器的20個連裁撤。湘、陝兩省高射槍炮部隊編入炮兵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團建制。

1943年,全國高射炮兵部隊實施了分區指揮:

  • 第一區:指揮部位於重慶。指揮範圍為:四川境內
  • 第二區:指揮部位於巴東。指揮範圍為:湖北、湖南。
  • 第三區:指揮部位於桂林。指揮範圍為:粵漢、湘桂二路及閩贛二省
  • 第四區:指揮部位於昆明。指揮範圍為:滇黔地區
  • 第五區:指揮部位於西安。指揮範圍為:陝甘寧與豫西地區

1946年空軍擁有高射炮團8個,每團配備75毫米、76.2毫米高射炮156門及高射機槍12挺。

化學炮兵

[編輯]

1933年2月軍政部兵工總署創建化學兵,成立學兵隊(化學兵隊簡稱)。李忍濤任隊長,培養化學兵幹部。西安事變發生後,化學兵隊同中央軍校特科學員編為迫擊炮2個中隊,攜帶所有化學戰裝備開赴華陰準備對東北局與紅軍開展化學作戰。

1937年抗戰開始後,急需防毒教育。1937年8月在軍政部內成立(化)學兵管理處,管理防毒軍官。9月成立幹部訓練班,編制6個中隊,補充士兵,成為正式化學部隊。1937年12月轉進湘西。1938年底,學兵隊改稱學兵總隊,將6個中隊改編成2個大隊。1939年3月總隊移駐瀘縣納溪,2個大隊改編成2個化學迫擊炮團,裝備82迫擊炮。增設步兵2個團。1939年9月軍政部學兵管理處正名為軍政部防毒處,在每戰區設防毒分處。

1943年2個化學炮團奉調出國編入駐印軍。第一團裝備4.2英寸化學迫擊炮,第二團因戰爭情況需要改為步兵。國內2個步兵團改為化學炮團,其中1個團赴緬後又改為步兵團。1944年駐印軍化學炮團同國內2個化學炮團改為重迫擊炮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團。原屬化學兵之步兵第一團於1945年改隸第六十七師脫離化學兵建制。1945年駐昆明高射炮營改編為獨立重迫擊炮營。國內增建迫擊炮第五團。

抗戰勝利時化學兵轄4個化學迫擊炮團,各裝備4.2英寸化學迫擊炮72門。

  • 重迫炮第一團(梁順德 徐懋禧)
  • 重迫炮第二團(江訊中\谷宗仁 廖治民)
  • 重迫炮第三團(郭彥\塗鍵)
  • 重迫炮第四團(黃伯容\周鍾懿、楊雲鵠)

要塞炮兵

[編輯]

抗戰前,重點整理和新建了南京、鎮江、江陰、寧波、虎門、馬尾、廈門、南通、連雲港9個要塞,擁有炮台41座,各型火炮273門。抗戰中,基本未發揮作用。

火炮與彈藥生產

[編輯]

抗戰前,各廠產量:

  • 金陵兵工廠:年產八二迫擊炮不高於565門[9]
  • 上海兵工廠:月產6門克式75×14山炮(1905年滬廠始制)
  • 漢陽兵工廠:月產七五山炮2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燕:「國民革命軍第一支炮兵部隊的組建」,《人民政協報》,2010年12月2日第6版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軍校巡禮-陸軍砲訓部暨砲兵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司令部. [2012-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中文(臺灣)). 
  4. ^ 國防部發言人. 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暨飛彈砲兵學校慶祝八十週年校慶. Facebook. 2011-12-02 [2012-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中文(臺灣)). 
  5. ^ “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作厂社区以南至高庄社区以北及汤山社区以北范围,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6. ^ 裴学度:《南京炮兵学校发展始末》,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6). 
  7. ^ 费仲兴:“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落户汤山前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 000(003):58-60..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8.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9. ^ 兵工署製造司1937年3月編制的1932年至1936年《五年來各兵工廠所造主要槍彈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