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羅·費爾貝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彼得保羅費爾貝克
原文名Peter-Paul Verbeek
性別
出生1970-12-06
米德爾堡
居住地阿姆斯特丹/恩斯赫德
國籍荷蘭
教育程度博士
母校特溫特大學
機構阿姆斯特丹大學 荷蘭皇家藝術科學院
費爾貝克 (2022)

彼得·保羅·費爾貝克(1970 年 12 月 6 日出生於米德爾堡)2022年至今擔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校長

職業生涯[編輯]

來到阿姆斯特丹大學之前,他曾擔任特溫特大學哲學系主任。 [1]

他也是丹麥奧爾堡大學的名譽教授。

2018年,維貝克當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2]2019年至2023年期

間,他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科技倫理委員會主席。

學術[編輯]

學生時代,他在特溫特大學學習科學、技術與社會哲學,並於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

他曾與技術哲學泰斗漢斯·阿赫特豪斯(Hans Achterhuis)和唐·伊德(Don Ihde)密切合作,以傳統的技術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一種獨特的後現象學方法。

個人生活[編輯]

與妻子住在恩斯赫德,他們有四個孩子

著作[編輯]

    • Verbeek, P.P. (2011), Moralizing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the Morality of Thing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Verbeek, P.P. (2005), What Things Do –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echnology, Agency, and Design. Penn State: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71-02539-5 (264 pp.)
    • Kroes, P. and P.P. Verbeek (eds.) (2014), The Moral Status of Technical Artefacts. Dordrecht: Springer, ISBN 978-94-007-7913-6 (248 pp.)
    • Verbeek, P.P. and A. Slob (eds.) (2006), User Behavior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Shaping Sustainable Relations between Consumers and Technologies. Dordrecht: Springer, ISBN 1-4020-4433-X / 978-1-4020-4433-5 (412 pp.)

參考[編輯]

  1. ^ Peter-Paul Verbeek. www.ppverbeek.nl. [8 February 2015]. 
  2. ^ Peter-Paul Verbeek.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Apri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