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徐熙 (六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熙(?—?),一名熙之[1],字仲融[2]東莞郡姑幕縣(今山東省諸城市)人,晉朝官員。

生平[編輯]

徐熙喜好黃老之學,在秦望山隱居,有道士路過,道士向徐熙要水喝,喝完後道士留下一個葫蘆給他,說:「學習了這個,你的子孫當以道術拯救人世,將會官居兩千石。」徐熙打開葫蘆,內有《扁鵲鏡經》一卷,於是精心學習,醫術名震海內,後官至濮陽郡太守[3][1][2][4][5]

家庭[編輯]

兒子[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十八·醫一》:宋徐文伯嘗與宋少帝出樂游苑門,逢婦人有娠。帝亦善診候,診之曰:"是女也。"問文伯,伯曰:"一男一女,男在左邊,青黑色,形小於女。"帝性急,令剖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必落。"便針足太陰,補手陽明。胎應針而落,果效如言。文伯有學行,不屈公卿,不以醫自業,為張融所善,歷位泰山太守。文伯祖熙之好黃老,隱於秦望山。有道士過乞飲,留一胡蘆子曰:「君子孫宜以此道術救世,當得二千石。"熙開視之,乃扁鵲醫經一卷。因精學之,遂名振海內。仕至濮陽太守。
  2. ^ 2.0 2.1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三·方術部四》:張太素《齊書》曰,徐之才,字士茂,高平金鄉人。五葉祖仲融隱於秦望山,有道士過之,求飲,因留瓠蘆,謂之曰:「習此,子孫當以道術救世,位至二千石。」開視,乃扁鵲《鏡經》一卷。習之,遂為良醫,至濮陽太守。父雄,員外散騎侍郎,代傳其術,號為神明。而之才幼而俊發,尤為精敏。仕梁,為豫章王綜鎮東右常侍。隨綜鎮彭城,綜降魏,之才走至呂梁,為魏所獲。既羈旅,以醫自業,又諧隱滑稽無方,王公貴人爭饋之,為貴人居矣。稍遷員外散騎常侍,加中軍金紫。天平中,高祖詣晉陽,恆居內館,所療十全。皇建中除兗州刺史,未行。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奉藥立愈,賞賜巨萬。有人腳跟腫痛不堪忍,諸醫莫識。之才視曰:「蛤精也。當乘船入海出腳水中得之。」疾者曰:「是也。」之才為割,得兩蛤子,大如榆策。或以五色骨為配刀靶,之才曰:「此人瘤也。何從得之?」對曰:「於古冢見骷髏額骨長數寸,試削視文理,故用之。」其通識類此。武成酒色過度,恍惚不恆。曾病發,自言:「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之才曰:「此色慾過多,大虛所致。」即進藥。一服,稍稍遠變成五色物,數服而愈。病發輒馳召之,針藥所加,無不愈者。<齒貞>(音積)武成王生<齒貞>牙,遍召諸醫,尚藥典御鄧宣文以實對,帝怒而撻之。之才拜賀,曰:「此謂智牙,生則聖明而壽。」帝大悅,賜帛萬匹,加金玉重寶。
  3. ^ 《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二》:文伯字德秀,濮陽太守熙曾孫也。熙好黃、老,隱於秦望山,有道士過,求飲,留一瓠𤬛與之,曰:「君子孫宜以道術救世,當得二千石。」熙開之,乃《扁鵲鏡經》一卷,因精心學之,遂名震海內。
  4. ^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二·方術部三》:《宋書》曰:徐文伯,字德秀,濮陽太守熙曾孫也。熙好黃老,隱於秦望山,有道士過,求飲。留一瓠蘆與之,曰:「君子孫宜以道術救世,當得二千石。」熙開之,乃扁鵲《鏡經》一卷。因精心學之,遂名震海內。
  5. ^ 《太平御覽·卷九百七十九·菜茹部四》:《宋書》曰:徐文伯曾祖熙,好黃老,隱於秦望山。有過客求飲,留一瓠瓢與之,曰:「君子孫宜以道術救世,當得二千石。」熙開之,乃《扁鵲醫經》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