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拈花寺 (東城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拈花寺,位於今北京市東城區夕照寺街26號北京市東城區板廠小學,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已無存。

簡介[編輯]

拈花寺起初叫萬柳堂,是清朝馮溥的私人別墅。北京歷史上曾經有三個萬柳堂,分別位於右安門外、阜成門外、廣渠門內迤南。此處的萬柳堂即位於廣渠門內迤南,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清朝戴璐《藤陰雜記》記載:「國初,益都相國馮文毅仿廉孟子萬柳堂遺制,既建育嬰堂於夕照寺旁,買隙地種柳萬株,亦名萬柳堂。」馮文毅即馮溥,清朝順治年間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廉孟子即廉希憲元朝官員,曾在今北京草橋(今300路內環公共汽車總站附近)興建了一處私人別墅「萬柳堂」,這就是右安門外的萬柳堂。馮溥效仿廉希憲,在夕照寺附近的空地上也興建了一座私人別墅「萬柳堂」,佔地一頃多,周圍築矮牆。萬柳堂的園林內有土山、水榭亭台、魚池湖泊,園中沒有雜樹,全種柳樹,故得名萬柳堂。馮溥的萬柳堂內建有五座御書樓,樓內懸掛康熙帝御題「簡廉堂」匾額,堂前殿柱有副對聯:「隔岸數間斗室,臨河一葉扁舟。」《宸垣識略》記載,萬柳堂「為本朝大學士馮溥別業,後歸倉場侍郎石文桂。康熙四十一年石氏建大悲閣大殿、彌勒殿,舍僧住持」。也就是說,倉場侍郎石文桂在買下萬柳堂之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僱人興建了大悲閣、大殿、關帝殿、彌勒殿,從而建起了一座佛寺,康熙帝御題「拈花禪寺」匾額。自此,萬柳堂變成了拈花寺,首任住持是釋德元。當時,寓居北京的文人常在這裏聚會,喝酒品茶,談論詩文。康熙帝題寫的「拈花禪寺」匾額懸掛在大悲閣上。該寺在中華民國時期已殘破,房屋被改為粉坊、造紙作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萬柳堂的水榭亭台已全部無存,但仍存拈花寺的大悲閣及康熙帝題寫的「拈花禪寺」匾額。1970年代,該寺被全部拆除,原址改成拈花寺小學的教學用房,拈花寺小學後更名為板廠小學。[1][2][3]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