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濱 (1913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濱(1913年—1990年12月29日),原名楊重,貴州省安龍縣龍廣鎮(今黔西南州義龍新區)柘侖村布依族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

生平[編輯]

赤貧家庭,三歲喪父,母親改嫁,五、六歲起就開始做雜活,上山打柴放牛。1929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三軍旅長賀錫恆部。1931年考人雲南講武堂軍士,1932年修業屆滿被分到滇軍補充團韓鳳樓三大隊當實習班長。1932年底入龍雲的軍官訓練隊受訓兩年。1935年畢業留校任工兵見習分隊長兼軍事體育器械操教官。1935年9月由黃埔八期畢業的中共雲南臨時工作委員會費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初被選送到南京工兵學校進修,7月中旬結業回到昆明。[1]

1937年參加第六十軍184師副官處工作,出征抗日。1938年6月第184師在黃陂集結收容整補時組建工兵營,任工兵營第2連連長。1939年新三軍軍長張沖被撤職,統戰身份的周時英等地下黨撤離第六十軍,留下尚未公開活動的楊重、張子齋、張士明、寧堅、王立中、黃致平、楊永新、林永順等,由楊重任地下黨支部書記。1940年10月,隨第六十軍由江西移防文山,任工兵營副營長。1943年初調任補充團1營營長,在宜良可保村負責新兵接收和訓練。1944年下半年任軍直騎兵搜索營營長,把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進步學生孫公達、陸飛、王立中、趙雄等人安排到該營工作後安插到六十軍各要害崗位。1945年8月第六十軍赴越南受降,騎兵搜索營撤銷,楊濱任軍部副官長兼特務營營長,負責領導第六十軍中的地下黨組織。[2]

1946年夏季,六十軍重新組建第184師時,曾澤生派楊重抽調部分營、連、排軍官組成補充團,由楊重任團長,到瀋陽接收新兵。1946年6月中旬,朱德從延安中央黨校派遣的劉浩到撫順第六十軍的駐地,找到了楊重和王立中,接上了組織關係,並把楊重和王立中的組織關係從南方局轉到東北局。楊重給劉浩安排了副官處少校軍需的掩護身份。1947年2月,由於老長官張沖投共在哈爾濱發表了廣播講話,9月初在溝幫子鎮任第三次組建的184師551團團長的楊重被勒令回昆明帶新兵。東北局指示其轉移到解放區,由孫公達接任六十軍地下黨支部書記。[3]1948年1月,到東北軍區政治部前方辦事處任副主任,從事六十軍策反工作,分管六十軍地下黨員聯繫工作,並改名為楊濱。1949年1月3日,起義的六十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楊濱任第148師第442團團長。1950年10月入朝參戰,任第150師參謀長。1955年4月隨軍回國任副師長。1962年11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58年11月至1969年8月任福州軍區工程兵副主任,參與指揮閩江、烏龍江兩座大橋和龍坎鐵路建設。1969年12月至1973年10月任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參謀長。1973年10月至1974年12月任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1975年9月至1978年5月任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正軍級離休。[4]

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等。

家人[編輯]

妻子李靜梧

參考文獻[編輯]

  1. ^ 「安龍招堤懷鄉橋的由來」,《黔西南日報》,2020-7-29
  2. ^ 黃顯曠:「楊重:電影《兵臨城下》地下黨的原型傳奇」,《文史天地》2023年第10期
  3. ^ 高戈里:《心路滄桑-從國民黨六十軍到共產黨五十軍》,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3版,ISBN: 9787220094194
  4. ^ 楊濱:「心繫故土的貴州籍將領」,《當代貴州》,2011年30期,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