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慈
楊念慈(1922年1月2日—2015年5月20日),是1949年來台作家、教師。祖居中國山東省城武縣,寄籍濟南。筆名楊柳岸、楊葉、孫家禔。西北師範學院國文系肄業,中央軍校第18期步科畢業。1941年起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間來台,曾任《自由青年》期刊編輯。[1]1953年後開始在台中擔任教職,期間創作出許多代表作品,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
楊念慈創作主題多與懷鄉、忠孝節義有關,類型包含新詩、散文、小說,他的創作觀強調「讀下去有味道」,主張「要從內部熬練出來,不可取巧,不要畏懼材料粗糙」。[2] 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小說類獎章、教育部文藝獎等獎項。
生平
[編輯]楊念慈生於1922年1月5日,祖居中國山東省城武縣,寄籍濟南。1937年15歲初中畢業,適逢蘆溝橋事變,隔年家鄉成為日軍佔領區。期間他考上國立湖北中學(流亡學校)就讀,不久即因戰亂被迫離家,開始逃亡。在1942年西北師院國文系肄業後投筆從戎,1944年正式考入中央軍校受訓,服役九年半。[3]期間隨部隊駐防河南商城[4]:221,亦曾參與前線作戰,經歷中日戰爭、國共內戰。[5]即使出身行伍,楊念慈1940年代在軍中,就常在朱光潛主辦的《文學雜誌》發表新詩[4]:221,也在 《大公報》發表詩作,並於1948年擔任河南開封《征輪雜誌》編輯。[6]:49
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於軍中擔任排長、連長[5],並兼任中國國民黨刊物《自由青年》的編輯。來台後,他居住於今臺北市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的木板屋「日本公墓」,開始三年半的職業作家生活。期間常發表詩作、散文、小說於報刊,包括《自立晚報.新詩週刊》、《中央日報.副刊》、《文壇》等,因創作形式多元,中國文藝協會理事季薇戲稱之「鬼才怪物」。[6]:39-40
1953年,楊念慈搬至台中,進入教育界服務,先後任教於員林實驗中學、省立中興中學,1964年於台中一中擔任國文教師,1975年任教於曉明女中。1976年起擔任中興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4]:223;在此期間創作出許多代表作品,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等。[3]楊念慈育有一子楊照一女楊明,後者為現職作家。[7]2015年楊念慈於台中病逝,享壽93歲。[1]
作品與特色
[編輯]楊念慈早期創作多為新詩和散文,[5] 其散文作品包含懷想故鄉人事及日常生活瑣事,如《狂花滿樹》。後期以小說為主,主題多談論懷鄉、忠孝節義與戰時戰事,如1962年出版的《廢園舊事》、1980 年的《少年十五二十時》等。此外,其小說創作技巧受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影響,偏重於角色形象的描寫,敘述人物時多以鄉人慣用的綽號代替本名,並帶有鄉野英雄傳奇的濃郁色彩。[8][9]
詩
[編輯]《牧歌》(中國:河南中國文化服務社,1948)
兒童文學
[編輯]《愛的畫像》(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
散文
[編輯]《狂花滿樹》(台北:九歌,1980)
小說
[編輯]短篇小說集
[編輯]《陋巷之春》(高雄:大業,1955)
《金十字架》(虎尾:新新文藝社,1955)
《金十字架》(台北:新新文藝,1956)
《暖葫蘆兒》(台北:東海,1965)
《風雪桃花渡》(台北:立志出版社,1969;再版,台北:水芙蓉,1975)
《老樹濃蔭》(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1970)
《恩愛》(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1971)
《楊念慈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7)
中篇小說
[編輯]《殘荷》(高雄:大業,1954)
《薄薄酒》(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9)
長篇小說
[編輯]《落日》(高雄:大業,1956)
《罪人》(高雄:大業,1960)
《十姊妹》(高雄:大業,1961)
《廢園舊事》(台北:文壇社,1962;再版,台北:麥田,2000)
《黑牛與白蛇》(高雄:大業,1963;再版,台北:皇冠,1970;三版,台北:麥田,2000)
《犛牛之子》(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67)
《巨靈》(台北:立志出版社,1970)
《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台北:釀出版,2012)
《大地蒼茫》(台北:三民書局,2007)
評價
[編輯]作家尉天驄曾評價楊念慈創作流露真情,其長篇小說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是「少見能夠呈現出時代砲火下,北方農村真實面貌的作品」。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亦評價楊念慈為天生說故事的高手,小說佈局懸疑、人物性格到位,語言生猛鮮活,類似電影的運鏡手法,戲劇張力極強。[10]
就台灣文學懷鄉書寫的貢獻上,齊邦媛指出:「潘人木的《漣漪表妹》、潘壘的《紅河三部曲》、王藍的《藍與黑》、彭歌的《落月》、楊念慈、尼洛、田原、墨人、姜穆等人的小說都為當年的反共懷鄉文學開拓了寬廣的領域。」[11]
榮譽
[編輯]1960,中國文藝協會小說獎章(第一屆)
1969,教育部文藝獎
相關研究與書目
[編輯]曾詩頻,《楊念慈小說中家園主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范銘如. 劃界與定位─ 戰後小說再現的中華民國. 臺灣文學學報, 2012, 21: 37-64.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郭佳容. 軍中作家楊念慈 93歲辭世. 中國時報. 2015-05-24 [202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4).
- ^ 臺中文學史作家-楊念慈. 台中文學館,台中作家典藏館. [202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4).
- ^ 3.0 3.1 李瑞騰. 文壇行走 楊念慈 怎麼會是軍中作家. 人間福報. 2015-06-17 [202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4).
- ^ 4.0 4.1 4.2 曾, 詩頻. 楊念慈小說中家園主題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 5.0 5.1 5.2 廖, 振富. 2015臺灣文學年鑑.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5: 185–186. ISBN 9789860509137.
- ^ 6.0 6.1 張, 瑞芬.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3:楊念慈.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7. ISBN 9789860537079.
- ^ 林, 麗如. 〈女兒走在文藝創作的路上:楊念慈尊重子女的選擇〉. 《文訊雜誌》. 1996, (第37期).
- ^ 楊, 明. 《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 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0: 70–73, 78–79. ISBN 9789862215746.
- ^ 楊念慈. 文訊雜誌社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 [202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4).
- ^ 2015台灣文學年鑑. 國立臺灣文學館. : 185.
- ^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臺北: 聯合文學. 199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