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槐柏樹街

座標39°53′42″N 116°21′13″E / 39.89490°N 116.35349°E / 39.89490; 116.3534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槐柏树街
HUAIBAISHU JIE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
起點西便門內大街
終點長椿街
槐柏樹街

槐柏樹街,是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的一條道路。

簡介[編輯]

槐柏樹街為東西走向,東到長椿街,西到西便門內大街。此街原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原是深溝土道,傳說高坡處原先有棵老槐樹以及兩棵柏樹,故稱「槐柏樹」。西段是清朝鑲藍旗駐軍營房內的道路,稱「東西寬街」。1965年,東西兩段合併稱「槐柏樹街」[1]

槐柏樹街長度870米,平均寬度14米到15米。1990年以前,槐柏樹街西段南側有11條胡同,分別稱槐柏樹南一至南十一條;北側有10條胡同,分別稱槐柏樹北一至北十條。合計21條胡同,過去均稱營房,當地人簡稱為「營子」。營房有兩條比較寬的南北走向胡同,稱「南寬街」(即南五條)、「北寬街」(即北五條),分別在今槐柏樹街的南北兩側。營房西側即西便門內大街,東側過善果寺報國寺之後是片亂墳崗子。從亂墳崗子向南穿過和尚墳,便是著名的都土地廟,從亂墳崗子向北是片廢地,原址就是今北京小學。營房南側有個大坑,是清朝軍隊的炮兵陣地,大坑南邊翻過一座孤山便是核桃園(即南核桃園),營房北面還有個北核桃園,北核桃園北面就是西便門火車站正陽門西站的鐵路。清朝末年,為了對外賠款,將營房的地皮出售給百姓,此後營房成了居住區,形成了數百戶人家的貧民區。大坑裏堆積垃圾,坑裏的土地變成了農田[1][2]

槐柏樹街東段南側,清朝時有山西義園、雲南義地,分別是埋葬在北京的山西籍人和雲南籍人的墓地。後來逐漸荒廢,變成亂墳崗子和空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此興建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機關辦公大樓,1954年竣工啟用,稱「市府大樓」(今稱「北京市政大樓」)。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市建成的首批大型政府辦公大樓,外牆上部為紅色磚牆,底層是白色石材。市府大樓以南有「市府大樓幼兒園」,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機關幼兒園,1952年創建,是北京市一級一類幼兒園[1]

槐柏樹街中段北側是北京小學。槐柏樹街中段南側,北京小學對面,是宣武藝園。宣武藝園內原有金朝紫金寺舊址[1]

舊時,營房(營子)的街道都是土路。1970年代中期,槐柏樹街以及其西段南北兩側的21條胡同路面改造,鋪成柏油路。1980年代初,槐柏樹街西段21條胡同實現了自來水入戶,每個院子也都安裝了下水道。後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槐柏樹街西段21條胡同的平房作為危改試點,成為北京市首個危改示範小區,1992年建成。槐柏樹危改小區使用中間高、東西低的錯落設計,體現了現代簡約建築風格[1]

2008年,槐柏樹街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拓寬改造完工,這是宣武區的民心工程之一。槐柏樹街經過改造後,擁堵問題獲得解決,使每天來北京小學接送學生的家長得以更順暢地來往[3]

2010年,宣武區廣內街道投資600萬元人民幣,在宣武藝園北牆西段外側建了12幅壁畫式浮雕,其中2幅是展示廟宇文化的銅製浮雕,其他10幅是展示空竹文化的石制浮雕[4][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槐柏树街的今昔. 東華流韻. 2016-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2. ^ 槐柏树街前身的21条胡同. 東華流韻. 200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3. ^ 广安胡同通车 宣武区四条新路方便出行. 新華網. 2008-06-20. [永久失效連結]
  4. ^ 北京槐柏树街文化墙景观迷人. 新華網. 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