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機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機床
工具類型
上級分類機械、​電動工具 編輯
用途金屬加工、​機械加工 編輯
發現或發明時間1774 編輯
發動機電動機、​蒸汽機 編輯
使用鑽頭 編輯
一座運作中的銑床正在加工一個金屬工件
車床為機床的一種,圖為一種小型金屬加工車床

機床(英語:machine tool,中國大陸作機床,香港作機床,台灣作工具機),是指用於加工工件的動力裝置,為機械零件製造過程中的重要設備。機床一般可讓其他工具成型,也能切削和連接工具。

概念及定義

[編輯]

機床為將固體材料以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加工的動力裝置。一般情況下是指加工材料以金屬工件為主的機床。加工方式則以切削或輪磨等機型方式將工件製成所需的形狀、尺寸及表面精度,按照其功用可分為切削型、成形型、及使用高級技術三類。金屬加工機床用於精密切削金屬以生產其他機器的金屬零件,其架構必需有足夠的剛性。[1][1]

歷史

[編輯]
古代用於在石塊上鑽孔的工具,是機床的雛型之一。

1712年,湯瑪斯·紐科門發明了大氣活塞蒸汽機。1765年,詹姆斯·瓦特提出新型蒸汽機(瓦特蒸汽機)的構想,將冷凝器與氣缸分離開來,使得氣缸溫度可以持續維持在注入的蒸汽的溫度,可改良紐科門蒸汽機效率低的問題。然而對於新型蒸汽機中直徑一米、長度二米的大型汽缸,由於當時的機床技術最好僅能做到二公分的公差,無法克服活塞與大型氣缸的組裝密合問題,新型蒸汽機發展遭遇了瓶頸。1775年,約翰·威爾金森發展出鏜床英語Boring (manufacturing),將加工公差推進至數毫米,成功解決瓦特蒸汽機的關鍵技術困難。於是1776年,瓦特成功製造出第一批效率更高的新型蒸汽機,並應用於實際生產。現時,機床也包括3D打印機

組件名稱

[編輯]

在機床上待加工的金屬稱為「工件」,用來切削工件的工具稱為「刀具」。機床提供動力造成工件與刀具的相對運動,並且精確控制此相對運動,去除工件上不要的部分。某些機器如車床是轉動工件,進給刀具。也有機器如鏜床,轉動刀具,進給工作枱以移動工件。

機床的基本組件包括以下組件:支承機構、驅動裝置、進給機構、導向機構、控制和操縱系統、潤滑系統、冷卻系統、安全裝置等。

  • 頭座:可提供驅動與進給刀具或是旋轉工件的動力。內含主軸、變速齒輪系統等。
  • 機柱:提供垂直的支撐。某些機器的機柱也提供頭座上下移動的能力。
  • 工作枱:支持固定加工中的工件。某些機器如鋸床,其工作枱也提供進給工件的能力。
  • 鞍座、床枱(基座)、滑道等:支撐其他組件,有時提供進給自由度。

動力來源

[編輯]

機床的動力可由摩打提供。摩打可分為直流摩打與交流摩打。傳統上直流摩打有功率輸出大,加減速反應靈敏順暢、溫度低等優點。但直流摩打具有電刷等易損壞零件。整流時產生之火花可能導致火災,最高速率因此受限。易損壞零件也提高故障率。交流摩打不需電刷。加上近年來功率、加減速反應[2]目前最先進的技術是直線摩打直接驅動機床的直線軸轉電機經滾珠絲槓或者齒輪齒條等傳動機構間接驅動。

分類

[編輯]

機床按加工方法可分為銑床車床磨床鑽床等。按機床構造可分為枱式、落地式、龍門式、多機頭式等四種[1]。按自動化程度可分為傳統金屬切削機,數值控制與電腦數值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CNC)機床。

機床分類
加工方法 構造 工作示例圖片 切削運動 進給運動 加工表面
銑床 臥式、立式 刀具旋轉 工作枱 平面、齒輪、突輪、孔加工、靠模(常見配鑰匙的微型銑床)
龍門式 工作枱往復運動+銑刀旋轉 銑頭平移 平面
車床 臥式 工件旋轉(周向) 刀架(軸向/橫向、徑向/縱向) 外圓面(車圓柱、車螺紋/套扣、滾花、拋光、成型車削)、內圓面(孔加工,包括鑽/鏜/鉸/擴孔、攻絲等)
鏜床英語Boring (manufacturing) 臥式 刀具旋轉 工作枱平移、刀具伸縮 內圓面(鑽/鏜/鉸孔,多在大型、非旋轉體工件上使用,例如活塞發動機的汽缸)
鉋床英語Planer (metalworking) 龍門式 工作枱往復運動 刀具 平面,大工件
牛頭式 刀具往復運動 工作枱 平面,小工件
磨床 砂輪旋轉 工作枱 磨平面
鑽床 台鑽、立鑽、搖臂鑽 刀具旋轉 刀具伸縮、移動(僅搖臂鑽) 孔加工
鋸床 鋸刀旋轉 刀具、工件 (切斷)
拉床英語Broaching (metalworking) 刀具拉削 (唯一沒有進給運動的機床,一次成型) 內外表面

數控機床

[編輯]
日本森精機電腦數控機床

數值控制機床及電腦數值控制機床已成為零件加工工業的重要設備。與傳統機床相比,電腦數值控制機床較適合精密零件生產。

優點

[編輯]
  • 高精確度,高品質。
  • 資料易儲存修改。如果程式設計良好,可以通用於不同時間地點的機床,生產相同的產品。不需重新設計。
  • 可自動換刀、送料等,自動程度更高。
  • 自適應控制,維持機床於最佳生產條件。
  • 較長的刀具壽命。
  • 增加工作時間提高機器使用率(下班無人看管仍可工作)。
  • 高效率、高品質、高良率。在成品外形複雜精細時尤其明顯。
  • 減少夾具、治具。因此減少前置成本與準備時間。
  • 加工多樣化。在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下可減少單位成本。
  • 減少勞力人事成本。一操作員可同時操作數台機器。
  • 加工時間、單位成本易控制掌握,因此可有效掌握生產計劃,並且能減少呆料。
  • 操作簡便,一旦程式設計完成,操作就減少對高技術操作人員依賴。
  • 免除操作者誤差,提高良率。

缺點

[編輯]
  • 電腦數值控制機床初期購置成本高。
  • 程式人員須有加工、操作等知識。
  • 設備精密複雜,維護與保養成本高。
  • 依賴程式設計師、機械維修專業人員。此類人員訓練較一般技術員困難。[2][3]

操作

[編輯]

待加工的工件可用許多方法夾持。[1]

  • 以兩領針支持工件:以機器頭座與尾座各一頂針夾住工件。適合用於夾持長形工件進行旋轉,能承受較大的切削力量。
  • 心軸:以頭座伸出的心軸,穿過圓柱形工件軸心已有的洞。
  • 面板:以夾具將工件固定在機床的一面板上。適用於平板、不規則形的工件。
  • 夾頭:以類似爪子的組件抓住工件。

除了操作員安全訓練之外,機床上也有數種設計維護安全,例如在機床外裝置防護閘門防止異物伸入;裝置光電偵測器以在異物伸入時發動緊急停止;將控制裝置設定為雙手按鈕等等。[1]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Amstead, Ostwald, Begeman著,羅仕鵬,黃純權,陳再萬編譯,《機械加工法》(Manufacturing Processes,八版四刷)。台北:高立圖書。1995年4月。ISBN 957584159X。第十五章機床的基本元件
  2. ^ 2.0 2.1 陳進郎。《數控機床》。北市:全華。四版一刷。2004年11月。
  3. ^ 巫維標。《數控機床》。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