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安全的人機工程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潛水安全的人機工程學,是針對潛水安全的議題所進行的人機工程學探討,包括人類生理或者認知特徵,以及特定的人類社會行為,對於技術作業系統和人與其他環境交互時如何達到平衡和諧的研究。如若想提升潛水的安全性能,可以通過減少人為錯誤的發生或者減小錯誤導致的後果來實現。[1]

定義[編輯]

人為錯誤可以被定義成,一種由個人可接受或預料中的行為導致了個人不想達成或者意外的結果。

潛水安全主要由四個因素組成:環境、設備、潛水員的個人表現以及潛水團體的表現。艱苦的水下條件以及相對隔絕的環境,會對潛水員造成相當的生理影響和心理壓力。 各種因素必須加以控制和協調,以保證潛水員可以克服由水下環境帶來的壓力,並且安全地工作。 雖然潛水設備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為潛水員提供生命支持,但大多數的潛水事故是由潛水員的恐慌情緒和潛水員個人表現的失常所導致。 -M.A.布銘邦,1996年[2]

人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大多數錯誤並不嚴重,不會導致重大的傷害,但有時卻可引起災難性的後果。 由人為錯誤引起的事故數量眾多,數據表明60%至80%的事故是由認為錯誤引發。[3]

相關研究[編輯]

在高風險環境中,例如潛水,人為錯誤更有可能具有災難性的後果。 一項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潛水員曾在他們的潛水生涯中經歷過恐慌情緒的影響。[4] 這些調查結果在另一項調查中得以證實[5] 證據表明65%的休閒潛水員曾有在水下恐慌無措的經歷。 恐慌 經常會導致潛水員的錯誤判斷或表現失常,並可能導致事故。 人為錯誤和恐慌被認為是潛水事故和傷亡的主要誘因。[4][6][7][8][9][10]

根據一項1997的研究,娛樂潛水中的死亡率只有4.46%可歸結於單一因素[11] 。 其餘的死亡事件可能歸結於一系列牽扯兩個或兩個以上程序性錯誤,或者設備故障,訓練有素、智慧和警醒的潛水員一般可以避免此類程序性故障,因此在一個有序的潛水環境中作業,並避免承受過度的壓力,是水肺潛水低事故率的一大保障。[12] 該項研究還認為,消除水肺潛水中的所有隱患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屆時繁複的程序會阻礙一切潛水活動的進行。[11]

影響潛水團隊表現的因素[編輯]

一個潛水隊可以被視為一種系統,該系統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 潛水設備
  • 潛水程序
  • 組織
  • 環境
  • 個人
  • 相互作用

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都與潛水有關。 [2]

參考文獻[編輯]

  1. ^ Blumenberg, MA. Human Factors in Diving.. 1996 [2019-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英語). 
  2. ^ 2.0 2.1 Blumenberg, Michael A. (1996). "Human Factors in Div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rine Technology & Management Group.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6.
  3. ^ Perrow, Charles. (1984) 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 Basic Books, Inc., New York.[page needed]
  4. ^ 4.0 4.1 Morgan, William P. (1995). "Anxiety and panic in recreational scuba divers". Sports Medicine. 20 (6): 398–421. doi:10.2165/00007256-199520060-00005. PMID 8614760.
  5. ^ Staff. (1996). Reader Poll Results. SCUBA Diving. May. 32-33.
  6. ^ Brown, C.V. (1982). Cardiovascular aspects of in-water black-out. In E.H. Lanphier (Ed.), The unconscious diver. Respiratory control and other contributing factors. 3034. Undersea Medical Society, Inc. Bethesda, MD. http://archive.rubicon-foundation.org/427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Elliott, David H. 1984. Introductory remarks to third sess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Volume 304, London, UK
  8. ^ Shelanski, Samuel. (1996) High Anxiety. SCUBA Diving. May. 32-33.
  9. ^ Vorosmarti, James Jr., MD, (Ed.) (1987), Fitness to Dive. Thirty-fourth Undersea and Hyperbaric Medical Society Workshop. Undersea and Hyperbaric Medical Society, Inc., Bethesda, MD.[page needed]
  10. ^ Lock, Gareth (2011). Human factors within sport diving incidents and accident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HFA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gnitas Incident Research & Management.
  11. ^ 11.0 11.1 HSE-PARAS (1997), A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SCUBA Diving. PARAS, Isle of Wight, England.[page needed]
  12. ^ Tetlow, Stephen (2006). Formal risk identification in professional SCUBA (FRIPS), RESEARCH REPORT 436, HSE, HM Stationery Office, Colegate, Norw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