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錯覺
在心靈哲學中,用戶錯覺是對意識的擬議描述的隱喻,認為意識體驗並不直接反應客觀現實,而是提供簡化現實,允許人類在其環境中做出決策和行動,類似於電腦桌面。我們並不是立即體驗世界,因為所有感覺都需要時間處理。由此可見,意識體驗並不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完美反映,而更多的是大腦潛意識產生的模擬。因此,有些現象可能存在於我們的認知範圍之外。
「用戶錯覺」一詞最初由帕羅奧多研究中心從事圖形用戶界面工作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凱首次提出,用於描述台式計算機用戶界面所產生的錯覺。托爾諾雷特蘭德斯 (Tor Nørretranders) 在他的著作《用戶錯覺:意識縮減以便理解》中探索了意識體驗的隱喻, [1] ,這個概念由丹尼爾·丹尼特進一步發展,他同樣認為,人類意識是用戶意識的觀點,人類意識是一種『錯覺』。 [2]
詞源
[編輯]「用戶錯覺」一詞最初由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從事圖形用戶界面研究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凱 (Alan Kay) 首次使用, [3]用來描述台式計算機用戶界面創建的錯覺。凱指出,桌面的視覺隱喻只是一種創建計算機底層複雜性的簡化表示的工具。這種「用戶錯覺」代表的計算機比實際情況要簡單得多,而且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個人機界面,不僅允許用戶在使用計算機時採取行動和做出決策。所有目的,都是計算機本身。 [4]例如,計算機設計者創建窗口和文件夾,僅存在於界面中但允許用戶與底層複雜編程交互的對象。
應用領域
[編輯]信息處理
[編輯]托爾諾雷特蘭德斯在其 1991 年出版的《用戶錯覺:意識縮減以便理解》一書中探討了意識是用戶錯覺的一種形式的概念。 [5]托爾諾雷特蘭德斯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探討意識問題,他將人腦視為一台計算機。他認為,大部分工作是在潛意識層面完成的:我們每秒感知大約 1200 萬位信息,其中 1000 萬位用於視覺,100 萬位用於觸覺,其餘信息分配給其他感官。儘管潛意識處理的信息量如此之大,有意識的信息處理只能以大約 60 位/秒的速度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意識充當過濾器,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變成意識體驗可以處理的信息。這就是我們在任何時候只能感知並因此關注有限數量的物體,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來處理第一次遇到的東西——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必須努力學習如何過濾新的輸入。例如,學習體育方面的新技能很困難。練習對於你的潛意識來說是必要的,以學習每個肢體的精確運動以便協調。 [6]因此,托爾諾雷特蘭德斯假設,當運動員報告說他們有太多時間思考自己的技能但是搞砸時,可能是因為思維過程變得足夠慢,以至於有意識的思維干擾並開始接管控制權。
本傑明·利貝特(Benjamin Libet)進行了一項實驗,支持意識作為用戶錯覺的觀點。這項研究調查了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連接有測量電極的受試者被要求移動一根手指。在決定收縮肌肉之前半秒,大腦中會檢測到電信號。令人驚訝的是,無意識神經元在自我意識到想要採取行動之前就做出決定。這項研究表明意識是決定的倡議者。然而,潛意識會在意識到之前處理信息並決定將哪些內容分配給意識。 [7]
他人與自己的模型
[編輯]用戶錯覺簡化了生活,使用者無需了解底層工作原理,只需幾個簡化的步驟即可與界面進行交互。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表示,儘管人類可能無法理解手機系統中發生的所有事情,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簡單的觸摸和輕推來順利使用手機。因此,他聲稱人類將現實體驗為「用戶幻覺」,其中我們的意識體驗是現實的簡化,使我們能夠在我們的世界中無縫地行動。丹尼特聲稱我們從這種現象中受益,因為「這是大腦對自身的『用戶錯覺』,大腦不必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8]此外,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還開發了其他人作為「有意識的代理人」的模型。當A與B交談時,B無法了解A的內心想法;然而,B 能夠很好地了解 A 的想法,同時 A 也能夠傳達這樣好的想法。丹尼特說:「你的意識是我對你的用戶錯覺,我的意識是你對我的用戶錯覺。」 [9]同時,我們也有自己的模型。就像A如何接近B一樣,通過問自己問題並等待他或她自己的回答,A也可以接觸到他或她自己,這樣我們就可以探索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思考而不是認為事情是這樣的。我們要。通過用戶錯覺,我們操作大腦。
適應性進化
[編輯]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解釋了用戶錯覺可能是如何源於達爾文主義的選擇壓力的。霍夫曼認為,儘管經典的論點是進化適應度與感知我們環境的真相相關,但適應度函數根本不需要與客觀真相相關。霍夫曼和同事切坦·普拉卡什 (Chetan Prakash) 表示,「根據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認識現實的有機體永遠不會比一個同樣複雜、看不到現實而只具有適應性的有機體更適合。」 [10]霍夫曼解釋說,進化塑造了我們的感知和意識體驗,使人類能夠生存和繁衍。就像計算機桌面一樣,人類對現實的感知只是一種引導適應性行為的調整簡化是一種用戶錯覺。 [11]
批評
[編輯]內省
[編輯]用戶錯覺的批評者認為,人類能夠通過內省和分析內心言語來獲取大腦表徵的內容。這些批評者指出,更多時候,人類知道其含義,儘管他們可能在自己所說的內容或表達方式上犯了錯誤。此外,批評者認為,內部言語事件允許訪問我們某些大腦狀態的內容,從而使我們能夠通過內省了解我們的大腦狀態代表什麼。這個論點反駁了這樣一種說法,即意識只是世界的簡化表示,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無法獲取現實的全部信息,因為你內省的就是存在的。 [12]
社會行為
[編輯]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是同一物種內兩個或多個個體之間的行為,包括一個成員影響另一個成員的任何行為。這是由於這些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用戶錯覺提出意識是一種用於增強社會行為和合作的進化工具。群居昆蟲提供了反對這一結論的論據,因為這些昆蟲經歷了社會合作和複雜的群體思維。大腦極小的社會性昆蟲的存在歪曲了社會行為需要意識的觀點,理由是昆蟲的大腦太小而無法有意識。批評者認為,社會合作和操縱(包括等級制度,紙黃蜂、傑克跳蟻和產卵時偷偷摸摸的蜜蜂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具有意識。因為觀察到的它們的行為在所有功能性意圖和目的上都與複雜的行為相匹配。批評者認為,意識進化路徑也具有其他可能性,例如通過批評易犯錯誤的觀念來增強可塑性的批判性評價,同時指出這種批判意識將與北回歸者提出的正當性類型有很大不同,差異包括批判意識將使個人更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辯解和說服。 [13] [14]
自由意志
[編輯]自由意志 (Free will),又可翻譯為自由意識、自由意念,是能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進行選擇和決定行動的能力。哲學上自由意志被定義為個人不受任何其他力量抑制地決定其行動方針的能力。如果意識不存在,那麼可以認為人類對其決策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而生物學是人類決策背後的驅動力。丹尼爾·丹尼特提出,具有意識自由意志的人類體驗是創造用戶表徵的人類生物機制。然而,許多哲學家相信,自由意志和意識是獨立的實體,但自由意志可能建立在意識的概念之上。如果意識只是人類頭腦中創造用戶幻覺的數據,那麼這就支持了自由意志可能不存在的理論。 [15]
也可以看看
[編輯]參考
[編輯]- ^ Tor Nørretranders. The User Illusion: Cutting Consciousness Down to Size. Viking. 1998. ISBN 0-670-87579-1.
- ^ "Human consciousness is unlike all other varieties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in that it is a product in large part of cultural evolution ... creating thereby a cognitive architecture unlike the 'bottom-up' minds of animals.... [T]his architecture furnishes each of us with ... a user-illusion" (Daniel C. Dennett,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The Evolution of Minds (2017), p. 370).
- ^ Bruce Tognazzini. Tog on Software Desig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996. ISBN 0-201-48917-1.
- ^ Kay, Alan. Computer Software (PDF). [14 June 2022].[失效連結]
- ^ Tor Nørretranders. The User Illusion: Cutting Consciousness Down to Size. Viking. 1998. ISBN 0-670-87579-1.
- ^ Nehrlich, Eric. The User Illusion, by Tor Norretranders. [15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 ^ Libet, Benjamin. The Timing of Mental Events: Libet's Experimental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PD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2, 11 (2): 291–299 [15 June 2022]. PMID 12191946. S2CID 5547873. doi:10.1006/ccog.2002.056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4).
- ^ Shevlin, Henry; Dennett, Daniel. Interview with Daniel Dennett. [202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 ^ Shevlin, Henry; Dennett, Daniel. Interview with Daniel Dennett. [202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 ^ Gefter, Amanda; Hoffman, Donald. The Case Against Reality. The Atlantic. 25 April 2016 [15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4).
- ^ Gefter, Amanda; Hoffman, Donald. The Case Against Reality. The Atlantic. 25 April 2016 [15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4).
- ^ Vicente, Agustin; Jorba, Marta. How Far Does the User Illusion Go? Dennett on Knowing What We Think. Teorema: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Filosofia. 2018, 37 (3): 205–222 [2024-02-02]. JSTOR 265102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 ^ Pfeifer, Rolf; Bongard, Josh. How the Body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A New View on Intelligence. MIT Press. October 2006: 418. ISBN 9780262162395.
- ^ Detrain, Claire; Deneubourg, Jean Louis; Pasteels, Jacques 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ocial Insects 1. Birkhauser Basel. 1999: 415. ISBN 978-3-7643-5792-4.
- ^ Horgan, John; List, Christian. Free Will is Real. Scientific American. [202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