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普通法
聯邦普通法是美國法律的術語,用於描述由聯邦法院,而非各州的法院,制定的普通法。美國是唯一將普通法原則與完全的聯邦制相結合的國家,其中聯邦最高法院幾乎沒有權力審查州法院關於州內部法律的裁決。 澳大利亞高等法院有時也被認為有聯邦普通法,但由於所有澳大利亞州份和領地的法院都可以直接向高等法院上訴,這實際上與一般的普通法一樣。 相比之下,美國最高法院已實際上禁止在傳統上由州法院管轄的領域建立聯邦普通法。然而,聯邦普通法在幾個領域內繼續生效。
斯威夫特原則
[編輯]1938年以前,美國的聯邦法院都遵循了1842年「斯威夫特訴泰森案」的規定。[1] 在這個案件中,美國最高法院認為,聯邦法院審理由其多元管轄權(即對不同州當事人之間訴訟的管轄權)引起的案件必須適用各州的成文法,但不得適用州法院所制定的普通法。 相反,最高法院允許聯邦法院根據一般的法律原則自行制定普通法。
斯威夫特訴泰森案判決的原因是,最高法院希望聯邦法院能逐漸制定一套更加優秀的普通法,而各州將選擇直接採用。 然而,這個希望並沒有實現。各州的普通法原則繼續形成了更加顯著的分歧。 一些訴訟當事人開始濫用聯邦法院,目的在於希望根據聯邦普通法原則,而非州的普通法原則,來決定案件。
伊利原則
[編輯]1938年,最高法院做出了「伊利鐵路訴湯普金斯案」的判決。[2] 伊利案推翻了「斯威夫特訴泰森案」。「伊利案」裁定,行使多樣管轄權的聯邦法院必須使用與所在州法院相同的實體法。法院在伊利案判決中作如此表述:沒有「聯邦一般普通法」。相反,聯邦普通法在不同的州有不同體現。
「伊利案」的裁定並沒有終止其他類型的聯邦普通法。 聯邦普通法在幾個領域內依然存在,並且分為兩個基本類別:國會賦予了法院制定實體法權力的領域,以及必須有聯邦法律原則以保護聯邦特殊利益的領域。[3]
美國國會已經賦予法院權力,在海事法,反壟斷法,破產法,州際商業和民權等領域制定普通法。 國會常以模糊的標準來規定廣泛的任務,然後留給法院作出解釋。
此外,在1943年的Clearfield Trust Co.訴美國案中, 法院認識到,聯邦法院仍然可以制定聯邦普通法。[4] 但是制定聯邦普通法僅限於以下情景:聯邦利益或憲法利益受到威脅、國會沒有充分地處理或正在處理這種情況、且各個司法管轄區適用的各州法律將過於多樣或不確定,以致不可接受。當制定新的聯邦普通法時,法院可以採用合理的州法、尋找聯邦普通法中的先例,或制定新的法律。
國會廢除聯邦普通法
[編輯]聯邦普通法只有在國會沒有廢除普通法的情況下才有效。 最高法院解釋說:「當國會處理了以前由聯邦普通法管理的問題時,聯邦法院以前不得不行使這種不尋常的造法權的理由便消失了。[5]
在美國憲法制定的年代,普遍認為普通法是可以被立法機關改變的。 例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聯邦黨人文集》中強調,紐約憲法規定了,普通法可以被「立法機關不時改變及規定」。[6] 因此,即使聯邦法院有權制定普通法,該法律也可以由國會予以更改。 這一原則在憲法第一句中得到體現:「所有立法權均歸屬於國會,其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參考文獻
[編輯]- ^ Swift v. Tyson, 41 U.S.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42).
- ^ Erie v. Tompkins, 304 U.S. 6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38).
- ^ Texas Industries v. Radcliff, 451 U.S. 6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81).
- ^ Clearfield Trust v. United States, 318 U.S. 36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43).
- ^ Milwaukee v. Illinois, 451 U.S. 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81).
- ^ Federalist 8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