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聯消費合作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聯消費合作社是蘇聯的集體所有制商業系統。[1]網點遍佈城鄉。主要任務是在蘇聯農村地區組織日用工業品供應,提供公共飲食業服務和農副產品(特別是棉花)收購[2]等。業務活動包括銷售、採購、輕工業生產、運輸、建築、修理安裝。除向農村提供生產資料與日用消費品外,還涉及藥店、餐廳、理髮、圖書館、職業教育培訓、建築、修理、幼兒園、殯葬業等。

歷史

[編輯]

消費合作在帝俄時代就被鼓勵,當時的治安當局認為在勞動階級的活動裏面,算是一件「穩妥」的事情。1831年在赤塔出現第一個消費合作社,早於1844年英國成立的羅虛戴爾公平先鋒社。1865年第一個消費合作社建立[3]。至1895年,全俄有300家消費合作社,其中農村僅有19家,其他主要是鐵路、工廠職工的消費合作社。1896年下諾夫哥羅德的全俄工業和藝術展覽會期間,舉辦了工商大會,創辦了合作與手工業部。來下諾夫哥羅德博覽會採購的消費合作社代表與會。1896年秋,18個消費合作社的代表在莫斯科簽署了《莫斯科消費合作社聯盟章程》,1898年舊曆10月23日至26日在莫斯科舉辦第一屆代表大會,成立第一屆全俄合作者協會。1903年「莫斯科消費合作社聯盟」加入國際合作社聯盟。直到1904年聯盟沒有專職幹部。1905年消費合作社達到1300多個,社員人數35萬。1905年至1906年俄國革命後,1907年消費合作社聯盟開始自己的貨物倉庫。1910年建了自己的辦公樓。1912年莫斯科聯盟參與信用合作,創辦了「莫斯科人民銀行」。1914年一戰爆發時,全俄有2萬家消費合作社,超過300家合作聯盟,資金周轉額達3億盧布,佔全俄商品零售總額的4%。莫斯科聯盟下設11個區域聯盟1000多家合作社,社員人數30萬。一戰期間,為保障供應前線、解決後方基本民生,沙俄政府大力扶持消費合作社,以抑制商業投機活動。1915年莫斯科聯盟有1737家合作社。此外還有聖彼得堡消費合作社聯盟、基輔消費合作社聯盟、烏拉爾消費合作社聯盟、南俄消費合作社聯盟、波羅的海消費合作社聯盟等。1917年二月革命後,「莫斯科消費合作社聯盟」更名為「全俄消費合作社中央聯盟」,從地區性聯盟變成全國性聯盟。

在當時主持合作聯盟的人,並不年傾向於擁護十月革命。但是因為合作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工具,可以用來為勞動階級消費者的利益與私營商人爭鬥,所以蘇俄政府極力鼓勵消費合作社的發展。1917年末有23500家消費合作社,社員人數680萬,消費合作社聯盟400個。1918年,蘇俄轄域內所有消費合作社都加入了中央聯盟。1919年3月蘇俄人民委員會頒佈了《關於消費公社的法令》,形成的自下而上的體系:基層消費合作社--縣聯盟--地區聯盟--中央聯盟。這些合作社在當時並不分股息,只是所供給的貨品,其價格比私營的商人所取的價格低。當私營的商人在市場上排出一種新的產品,合作社便把同樣的產品賣得更便宜,結果是社會得到益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採取新經濟政策,頒佈了《消費合作社法》。[4]

1928年開始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在各工廠以及其他工作場所,大規模地開設合作社店鋪。同時由於1926年到1929年國家對於私營的商人徵收重稅,私人貿易幾於全行消滅,合作社幾於完全獨佔了國內貿易,零售周轉額99億盧布,佔全蘇零售周轉總額的67.9%;糧食收購總額佔全國的33.9%;對外貿易周轉額0.982億盧布;工業企業705家4.3萬職工銷售額6.87億盧布;消費合作社2.8萬家社員人數3780萬。1928年10月1日,在第41屆代表會議上,全蘇消費合作社中央聯盟中分出了獨立的全俄羅斯消費合作社聯盟。1930年7月全俄消費合作社聯盟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與全蘇消費合作社中央聯盟合併。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企業高速發展以及推行農業集體化帶來的減產損失,被迫對一切糧食產品及多數工業產品都採用定量分派。消費者可從合作社裏用較低的價格購買定量分配的貨品,超出定量的額外貨品可從國營商店裏高價購買。1933年蘇聯農業獲得空前收成後,很快廢除了定量分配的購物制度,一切商店都對大眾公開,貨物都有統一價格。1934年蘇聯消費合作社的社員約7300萬人。1935年廢除了城市的合作貿易,城鎮消費合作社給股東都退回股金,並移交給蘇聯國內貿易人民委員部。但在蘇聯農村,仍然有4萬家消費合作社。[5]

1954年的全蘇消費合作社理事會第四次大會上,再次分出全俄消費合作社聯盟。1957年5月30日,蘇聯消費合作社中央聯盟主席亞歷山大·彼德羅維奇·克里莫夫俄語Клим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率領代表團9人訪華。1957月7月21日至8月22日,張啟龍為首的中國供銷合作社代表團一行12人訪蘇,了解棉花生產和分級檢驗收購情況,了解蘇聯消費合作社權力下放和經營管理的情況。1959年蘇聯工藝合作社併入國營企業後,消費合作社成為全蘇唯一的自上而下、組織齊全的集體所有制系統。1983年消費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額861億盧布,佔全蘇商品零售額的28%;當年入股股金173億盧布,比1950年增加16倍,就業人數增加一倍。[6]1984年12月11日至14日召開的蘇聯消費合作社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公佈的統計數據,擁有職工300多萬人,資金182億盧布,6000萬股東,服務1.14億人口,31.1萬家基層商店與商業中心、超市,零售總額890億盧布,佔全國零售總額28%,銷售了全國建築材料的70%,將近一半的摩托車,三分之一的冰箱、縫紉機和家具;消費合作社的公共飲食業的10.2萬家餐廳、小吃部、咖啡廳和食堂服務2500萬顧客。消費合作社全年從農村收購了110億盧布的商品,其中土豆收購量佔全國收購的二分之一,穀物的三分之二,蔬菜的三分之一,水果的五分之一。出售給城市居民440億盧布農產品。[7]1986年頒佈《個體勞動法》,允許合夥的個體戶,導致生產合作社大量建立,主要是建築生產合作社、消費品生產合作社、生活服務合作社。[8]1990年有生產合作社20.96萬個,職工520萬人,銷售額273億盧布。[9]

1992年頒佈了《俄羅斯聯邦消費合作社法》,當時11個州實現了私有化,78個州保留了合作社體制。2005年零售總額僅為140億盧布,社會影響力大大降低,有8萬個合作社商店,40萬工作人員,80%為女性,700萬社員,服務3000萬人口。

歷屆中央聯盟理事會主席

[編輯]
  1. 1898—1905 尼古拉·彼德羅維奇·gibner俄語Гибнер, Николай Петрович
  2. 1906—1912 謝爾蓋·阿列克塞耶維奇·卡布魯科夫俄語Каблуков,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3. 1913—1919 德米特里·斯捷潘諾維奇·科羅波夫俄語Коробов, Дмитрий Степанович
  4. 1919—1920 安德烈·馬特耶維奇·列扎娃俄語Лежава Андрей Матвеевич
  5. 1920—1925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金楚克俄語Хинчук 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
  6. 1926—1930 伊斯德爾·葉夫斯基耶維奇·柳比莫夫俄語Любимов Исидор Евстигнеевич
  7. 1931—1932 阿列克謝·葉戈羅維奇·巴達耶夫俄語Бадаев Алексей Егорович
  8. 1932—1937 伊薩克·阿布拉莫維奇·澤連斯基
  9. 1937—1938 阿法納西·普羅霍洛維奇·庫霍金俄語Кухтин, Афанасий Прохорович
  10. 1938—1941 伊萬·謝爾蓋耶維奇·霍霍羅夫俄語Хохлов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11. 1941—1945 尼古拉·巴夫洛維奇·西德羅夫俄語Сидоров, 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12. 1945—1954 伊萬·謝爾蓋耶維奇·霍霍羅夫俄語Хохлов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13. 1954—1978 亞歷山大·彼德羅維奇·克里莫夫俄語Клим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蘇共候補中委。
  14. 1978—1983 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斯米爾諾夫俄語Смирнов 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15. 1983—1987 米哈伊爾·彼德羅維奇·特魯諾夫俄語Трунов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16. 1987—1990 巴維爾·斯捷潘諾維奇·菲德爾科俄語Федирко Павел Стефанович
  17. 1991—2007 瓦倫京·菲利普維奇·葉爾馬科夫俄語Ермаков, Валентин Филиппович
  18. 2007—2016 葉夫基尼·尼克拉耶夫維奇·庫茲涅索夫俄語Кузнецов Евген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19. 2016—在任 德米特里·羅沃維奇·祖博夫俄語Зубов, Дмитрий Львович

知名人物

[編輯]

學校

[編輯]

中央聯盟擁有3所大學、3所學院及70多個中等技校。

  • 莫斯科消費合作社學院,成立於1912年稱「合作社高等學校」。1918年改稱「全俄合作社學院」。1935年改稱「莫斯科全蘇消費合作社學院」。1959年改稱「莫斯科消費合作社學院」。1992年改稱「莫斯科消費合作社大學」。2006年改名為俄羅斯合作社大學俄語Россий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ооперации。為俄羅斯聯邦教育與科學部轄下的國立大學。俄羅斯經濟類高校全國排行第八。在全國18個城市設有分銷,包括加里寧格勒、巴什基爾、伏爾加格勒、喀山、切博克薩雷、克拉斯諾達爾、勘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在校生近4萬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寧健強:「蘇聯的集體所有制商業——消費合作社簡介」,《俄羅斯研究》,1986年第6期,第17-204頁。
  2. ^ 郑陆英:“苏联农产品采购制度的变化”,《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1期.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3. ^ 袁麗麗:「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期俄國的消費合作社」,《貴州社會科學》,2018年05期,第69-74頁。
  4. ^ 許新華:「論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的合作社經濟」,《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3):第115-123頁
  5. ^ 房筱琴:「蘇聯農村消費合作社」,《今日蘇聯東歐》,1985年第5期,第57-58頁。
  6. ^ 史俊弟:「蘇聯消費合作社的職能及其發展動向」,《世界農業》,1986年03期,第9-10頁。
  7. ^ 朱錫琳:「蘇聯消費合作社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俄羅斯研究》,1985年第2期,第24+39頁。
  8. ^ 高祖源:「蘇聯當前的合作社經濟」,《俄羅斯研究》,1989年第4期,第28-30頁。
  9. ^ 徐玲元:「蘇聯工業合作社基本情況介紹」,《中國集體經濟》,1991年第9期,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