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窯
霍夫曼窯(Hoffmann kiln),又譯作八卦窯[註 1]或蒸籠窯[註 2],最常用於燒製磚頭及其他陶質製品。它是由德國人佛德烈曲·霍夫曼(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於1856年改良設計,1858年5月27日獲得專利的一種窯,所以以其姓氏為名[3]。這種窯在霍夫曼取得專利後被用於燒石灰,並以「霍夫曼連續窯」(Hoffman continuous kiln)之稱聞名。
結構
[編輯]霍夫曼窯的平面通常是像運動場跑道的環型或圓形,有時也會是矩形或U字型。而窯體可分為兩層,其中地面層的外觀多為磚造,少數為石造,旁邊會有階梯或空橋通往第二層設有木製或鋼製屋架的窯頂。至於窯室則是一條環繞成一圈的中空穹窿型長隧道,通常會被分割成12個或更多的窯室,而這些窯室之間並沒有隔間。而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窯室旁會設置有樹枝狀的煙道與調節閥,以便將煙引導到主煙道再從煙囪排出。至於煙囪的位置有些會安排在窯體的中央,有的會安排在窯體外的某一側,有時還會數座窯共用同一根煙囪[3]。
窯體周圍的拱型諸入口即是窯門,是運入磚坯運出磚塊的出入口,此外在四個轉角等處的底部還開有拱型的煙道口,可以將煙引入地下煙道中。而在窯頂上方則有數個方形或圓形的投煤口,沿窯室設置而成環狀排列,共有五圈,每一個孔都有一個金屬蓋。而在窯頂中央則設有稱為「風鼎」的金屬製調節閥,可調整煙道的開閉程度以調節排煙量。而有些窯的窯頂還會設有清煙人孔,以讓人進去打掃煙道[3]。
燒製方式
[編輯]霍夫曼窯內部分成數個窯室,使用時會將磚坯排成數排,且會避開上方的投煤口,讓投煤口對着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俗稱火路)。磚坯排好後,便會在第一個窯室[註 3]起火,然後一間間地燒下去,除非碰到水災或過長雨季等重大問題,不然幾乎不會停火,每間窯室依序重複着裝窯、乾燥、預熱、燒窯、保溫、冷卻、出窯等過程[3]。
在還沒有起火前,可先裝滿五個窯室的磚坯,一間窯室約可裝2000塊左右的磚坯。而窯室之間會先用報紙或牛皮紙箱隔着,除了起火的第一間窯室外,其他窯室的窯門會先用磚完全堵住。而等起火之後,便可陸續將磚坯裝入接下來的窯中。通常霍夫曼窯一個窯室燒成要花一天左右,同時間也只會有一到兩間窯室在燒,而接下來火要燒過去的窯室會先讓燃燒後的熱廢氣流過以先預熱、乾燥,而已經燒過的窯室則會進入保溫狀態再逐漸冷卻,從入窯到出窯約要15天左右的時間。一般來說出窯是在冷卻完成之後的事,但有時在磚塊供不應求時,工人會在磚塊還沒完全冷卻時就進去「搶窯」[3]。
當霍夫曼窯停止燒製時,便得清掃煙道以保持暢通,而由於煙道窄小的關係,所以清潔工作多半是由小孩去做,而清掃出來的煙灰可以當油墨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