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
外觀
香蘇散 | |
---|---|
劑型 | 散劑 |
組成 | |
陳皮 | 1 錢 |
香附子 炒 | 2錢 |
紫蘇 | 2 錢 |
甘草 炙 | 7 分 |
生薑 | 1 錢 |
蔥白 | 1 錢 [註 1] |
功用 | |
香蘇散,中藥方劑名稱,用來治療腸胃型感冒。其症狀,除了怕冷怕風外,伴隨着腹部脹氣。
出處
[編輯]本方劑有數個出處,處方也不甚相同,但所治療之症狀大同小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這是本方最常用的方劑組成,一般若無特別指名,多指此方。
- 《幼科金針》卷上
- 《世醫得效方》卷一
- 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處方
功用
[編輯]治療胃腸型感冒。
辨症要點
[編輯]可以從表症與氣滯二大症狀來分辨:
- 外感表症: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
- 氣積阻滯:本方所指之氣滯,以肝、脾系統所帶來的為主,主要表現在胸脘痞悶,不思飲食。[1]
- 其他:苔薄白,脈浮。
方劑組成
[編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香附子(四兩; 120g) 、紫蘇葉(四兩; 120g)、炙甘草 (一兩; 30g) 、陳皮(二兩; 60g),每次服用 3錢(9克)。[2]
- 《幼科金針》卷上:香附、蘇葉、陳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風、羌活、生薑。[註 2]
- 《世醫得效方》卷一:香附子(五兩;150克,炒,去毛)、紫蘇(二兩半;75克)、陳皮(二兩;60克)、 炙甘草(二兩;60克)、蒼朮(二兩;60克),每次服用3錢。[3][註 3]
- 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處方:香附子、蘇葉、陳皮、甘草、生薑、蔥白。[註 4]
加減
[編輯]本方有一味變方,為加味香蘇散,出自《醫學心悟》,即在原方外,再加荊芥(1錢)、秦艽(1錢)、防風(1錢)、蔓荊子(1錢)、川芎(半錢)、生薑(三片)而成。[4]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香蘇散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