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安燈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安燈彩高安的一種民俗活動。清同治《瑞州府志》載有:「燈節,自11至15日止,張燈門屏,街市侑以簫鼓,小兒則擎蓮花、魚,龍諸樣燈遊戲。神廟裝樓台鰲山,或放花爆製煙火,競嘗玩焉」[1]

清光緒(1875年一1908年)年間,則將《板凳龍》、《茶燈》、《蚌殼燈》、《日月燈》,《早蓮船》,《風車》、《高腳燈》,《跑馬燈》、《鯉魚燈》、《流星燈》,《猴子跳圈》,《麒麟燈》、《獅子燈》、《象燈》,《龍燈》等諸樣彩燈組合成《鬧花府》組燈,燈彩規模更大,鄉間斗村,大都有龍燈會之類組織,專事牽頭鬧花燈,龍燈會由村上各房輪流當差,多規定5至10年大慶1次。凡逢燈節,每入夜,則走村串戶,燈歌隊伍長達數里,每每通宵達旦。建國以後,民間燈彩依然盛行。尤以上湖、灰埠、黃沙,石腦、東方紅、筠陽鎮等鄉鎮為盛。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燈彩遂被禁絕。1977年春節,燈彩復興。1985年3月4日(農曆乙丑年正月—卜三日)縣城在工人文化宮組織元宵燈會表演,與會諸燈有龍燈,獅燈,蚌殼燈、茶燈、板凳龍,鯉魚燈、跑馬燈等,參加表演者100餘人。各燈爭相獻技,觀眾數千人。

扳凳龍

[編輯]

四人表演,兩男兩女,以系在三腳板凳上一條篾扎紙糊泥鰍龍為道具而得名。兩女(旦)走前擎龍頭,一男(小丑)揚龍尾巴走後。另1男(生)戴荔枝帽(即清朝知府、知縣的官帽)、着長褂拿扇子飾「蘿蔔相公」。該燈意在知府、知縣與民同樂,表演時演唱「反情」、「耍金扇',鑼鼓伴奏。揚尾巴的小丑從中插科打諢,「蘿蔔相公」則阻其科諢,以取逗觀眾。蚌殼燈一男一女表演。一男持魚網飾漁翁,一女以蚌殼道具夾着,扮演河蚌。翁蚌鬥智,邊舞邊唱打漁歌,並以高安《十番鑼鼓》「急急風」、「貓捉鼠」相配動作,以絲竹樂器奏《打蚌殼》伴舞台表演。

採茶燈

[編輯]

採茶燈較其它諸燈更顯樸實、原始,它源於採茶製茶,取茶掂為燈彩道具,加以美化而成為花籃,內點蠟燭,叫茶燈,表演者每人手端2盞,作各種隊形變換,每變換一種隊形用茶燈擺成一個宇,共四段,擺「天下太平」四字。此燈由八童女表演,時舞時唱,舞時變換隊形,基本隊形有「織籬笆」、「攪麻花」、翻貓子翻瓦」、「穿十字」,「雙龍出水」等。擺成一字就唱一曲《茶燈唱》,嗩吶伴唱。變換隊形則以《長錘鑼鼓》相伴,氣氛熱烈。獅子燈有文獅燈與武獅燈之分。文獅燈3人表演,2人擎獅,1人擎珠,晚問跟龍燈走村串產。武獅燈又稱武術獅子,白天表演,2人舞獅,獅頭獅尾各1人,1人耍珠。除舞獅外,亦有多人表演武術。本縣武獅燈多為單獅獨舞,有「開四門」、「獅子搶球」、「獅子望月」、「海底撈月」等套路。表演時配以高安《十番鑼鼓》中「急急風」等鑼鼓點子,勇猛迅疾,威武雄壯,很受農村青年喜愛。

龍燈

[編輯]

高安民俗,凡新婚,新屋落成;生子,高壽、開張、升遷等無不於元宵隨「龍燈」送紅燈籠相賀,以示「吉祥」。高安《龍燈》品類繁多,有《百節龍》、《布龍》、《圈龍》,《轉龍》,《鵝頸龍》、《脫節龍》(又稱《豬婆龍》)、《草繩龍》(求雨之龍)等。龍之舞曰「滾龍」,除《百節龍》、《鵝頸龍》外,余者皆可滾。「滾」有l龍單滾、2龍搶珠、4龍下海等形式。「滾龍」之前後,必打「呵盤」,即平持龍身圍圈奔走,連喊「恭喜啊」,氣氛十分熱烈。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