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林法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鮑林規則鮑林(Pauling)根據離子晶體晶體化學原理,通過對一些較簡單的離子晶體結構進行分析,於1929年總結歸納出的五條規則。

氧化物晶體及矽酸鹽晶體大都含有一定成分的離子鍵,因此,鮑林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晶體結構的穩定性。

鮑林規則高度概括了離子晶體中配位多面體及其連接方式的規律,對闡明晶體化學地球化學領域涉及的複雜離子化合物(如矽鋁酸鹽等)的結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規則[編輯]

在每一正離子周圍形成一個負離子配位多面體(見離子配位多面體),正、負離子的距離取決於半徑和,正離子的配位數取決於正、負離子的半徑比。

第二規則(電價規則)[編輯]

在一個穩定的離子晶體結構中,每一負離子的電價ζ等於或近似等於諸鄰接正離子至該負離子的靜電鍵強的總和,即,稱為電價規則。式中正離子的靜電鍵強定義為分別是正離子的電荷數和配位數。例如,氯化鈉NaCl中每個Na+與6個Cl-相連,即Na+的配位數為6,Na+的電荷數是1,因此 Na+-Cl-的靜電鍵強是1/6。每個Cl-與6個Na+-Cl-離子鍵相連,可驗證諸鍵強和(6×1/6)恰等於負離子的電荷數。電價規則主要規定了公用同一配位多面體頂點的多面體數。

第三規則[編輯]

在配位結構中,公用多面體的棱,特別是公用多面體的面將會降低結構的穩定性。對於高電價和低配位數的正離子,這一效應特別顯著。

第四規則[編輯]

在含有一種以上正離子的晶體中,電價大、配位數低的那些正離子傾向於不公用多面體的點、棱、面等幾何元素。

第五規則[編輯]

晶體中實質不同的組成者的種數一般趨於最小限度。

參考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