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鼻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鼻疳中醫學中指鼻前孔附近皮膚紅腫、糜爛、結痂、灼癢,有經久不俞,反覆發作的特點。為鼻科較常見之病,以小兒為多見。相當於西醫的鼻前庭炎。

 

參考英文名 rhinitis with eczematoid reaction of adjacent skin    以鼻前孔附近皮膚紅腫、糜爛、結痂、灼癢,經久不愈,反覆發作為特點的常見鼻病。又名鼻瘡、鼻瘡。 相當於西醫的鼻前庭炎。多由肺經素有蘊熱,復受風熱邪毒,或因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濕熱鬱蒸而成。 病證名。疳疾之一。出《太平聖惠方》。又名疳(匿^蟲)、鼻(匿^蟲)瘡。症見鼻塞赤癢,連唇生瘡,涕多而黃,皮膚枯焦,肌膚枯瘦,手足潮熱。由乳食不調, 上焦積熱,壅滯肺中所致。治宜清熱涼血,用五福化毒丹。 若有濕熱,鼻下兩旁色紫微爛,癢而不痛,膿汁浸淫,治宜清熱利濕,用導赤散加梔子、澤瀉。外搽青蛤散。    鼻疳的常見證型有:


①肺經蘊熱,邪毒外襲。初起鼻前孔灼熱干□,微癢微痛,皮膚出現粟粒小丘,繼而表淺糜爛,並出少許黃色脂水或結有黃痂皮,周圍皮膚潮紅,甚至皸裂,久則鼻毛脫落, 小兒因搔抓鼻部以致血水淋漓。治宜清熱瀉肺、疏風解毒,方用黃芩湯加減。


②脾胃失調,濕熱鬱蒸。鼻前孔肌膚糜爛,潮紅□腫,常溢脂水或結黃濁厚痂,癢痛,偶見皸裂出血,甚者可侵及鼻翼和口唇,鼻竅不通,言談不爽,鼻毛脫落, 病情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

治宜清熱燥濕、解毒和中,方用萆□滲濕湯加減。


外治:可外塗黃連膏或玉露膏;灼熱□痛者,可用辰砂定痛散以麻油調塗患處;或用苦參、枯礬各15克研末,鮮生地汁適量,調勻塗敷患處,若紅腫   糜爛、脂水多,可用青蛤散塗敷患處。孫世道)    鼻疳的辨證論治:肺經蘊熱。邪毒外襲型

【證見】 鼻前孔皮膚灼熱干掀,微癢微痛,皮膚出現粟粒狀小丘,繼呈表淺糜爛,溢出黃色脂水,或結黃痂。周圍皮膚潮紅或皸裂,鼻毛脫落。全身症狀偶有頭痛,發熱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小兒可見煩躁哭啼,搔抓鼻部,甚則血水淋漓。    【治法】 清熱瀉肺疏風解表。 【方藥】   1.主方黃芩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黃芩12克,梔子12克,桑白皮12克,連翹12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荊芥10克,薄荷6克(後下)。水煎服。   若熱毒壅盛,焮熱痛甚者,可加黃連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藥   (1)上清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銀翹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脾胃失調,濕熱鬱蒸型

【證見】 鼻前孔肌膚糜爛,潮紅焮腫,常溢脂水,或結黃濁厚痂,癢痛。鼻毛脫落,病情反覆,纏綿不愈。或可見鼻前孔皮膚皸裂出血,甚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竅不適,言談不爽。小兒可有腹脹,納呆便溏,啼哭易怒。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祛濕,解毒和中。

【方藥】   1.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黃芩12克,萆薜12克,牡丹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   若濕熱壅盛者,加黃連10克、苦參12克、土茯苓20克。癢甚者,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鮮皮15克、地膚子12克。病情纏綿,反覆發作者,加黃芪15克、金銀花12克、白朮10克。患兒久病蟲疾,可酌加使君子6—10克,或榧子6-10克。   2.中成藥   (1)健兒清解液,口服,嬰兒每次4毫升,5歲以內8毫升,6歲以上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五花茶沖劑,煎服或沖服,茶劑每次l~2塊,沖劑每次10克。

鼻疳的外治法   用內服中藥渣再煎水熱敷局部。 杏仁搗爛,用人乳調敷患處。 明礬3克,生甘草10克,煎水外洗。 苦參15克,枯礬15克,研末,用生地黃汁適量,調勻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