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03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03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為電子管小型計算機。該型機是在蘇聯提供的M-3小型電子計算機俄語М-1 (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圖紙的基礎上研製的,研製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有線電廠(國營738廠)承擔。1958年8月,第一台103機在中科院計算所初步調試成功,這標誌了中國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

103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型號名稱:初期沿用原名稱M-3型,1958年試製的第一台機器被命名為八一型計算機,738廠擴大生產的機器改稱103機,1961年經過質量整頓後定型為DJS-1型,經過改進提升的機器有113機DJS-3型等型號[1]。從1958年至1966年,103機系列共計生產約49台。目前,僅有一台DJS-1型機較為完整地保存於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

103機是字長31位(1位符號和30位二進制數字)的定點機,支持加、減、乘、除、邏輯乘法5種運算,支持有條件跳轉、無條件跳轉、停機等操作,是圖靈完備的。103機最早使用磁鼓存儲器,後又增配了磁芯存儲器。使用磁鼓存儲器時,103機運算速度約為每秒30次;使用磁芯存儲器時,運算速度約為每秒1500至2000次。[2][3][4]

130機研製項目項目負責人為莫根生張梓昌,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人,另有蘇聯專家指導。

1959年起103機被用於一些科學計算,如人民大會堂主席台的力學結構計算便是由103機完成的。[2]

歷史

[編輯]

背景

[編輯]

1956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編制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學規劃)提出要建立計算技術,在一兩年內設計並製造電子計算機。在編制十二年科學規劃的同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科學規劃委員會又提出「大力發展計算機、無線電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並將新技術應用於工業和國防」的「四項緊急措施」。[5]

1957年,中國科學院主持召開了第二機械工業部總參謀部等部門參與的計算技術計劃協調會議,討論同意並簽訂了《合作發展中國計算技術協議書》,以落實「四項緊急措施」。根據協議,研製工作通過「先集中,後分散」的方式,首先從二機部和國防部門抽調人員到中科院計算所,集中力量製造中國第一台通用電子計算機,然後有關人員再回到原單位建立發展本單位的計算機。[6]

試製

[編輯]

1957年4月,中國科學院經政府途徑向蘇聯科學院訂購了M-3計算機的圖紙。圖紙於1957年9月中旬運抵中國科學院,隨後送到北京廣播器材廠。由於北京廣播器材廠缺乏數字系統和精密機械的生產能力,圖紙又於9月28日轉送到738廠。[7] 1957年11月中科院計算所和738廠簽訂了試製M-3機的生產合同。根據協議,738廠負責複製圖紙、編制加工工藝文件、採購元器件和原材料、製造各個部件並總裝、參與機器調試、準備批量生產等,中科院計算所負責編制機器接線表、調試和應用。[6]

1957年10月,738廠成立總設計科第二設計室,開始着手103機的生產工作。1958年6月1日,第一台103機的3個機櫃完成生產安裝,機器從738廠用卡車運送到中科院計算所。[8] 經過2個月調試,到1958年8月1日,第一台103機成功運行了一個具有4條指令的短程序,被命名為「八一型」計算機,標誌了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誕生[9]。但此時,由於可靠性、穩定性和質量問題,機器還無法投入實際使用。1958年9月上旬,蘇聯專家Г. П. 拉巴篤俄語Лопато, Георгий Павлович到計算所協助103機調試工作,主張進行可靠性調整。到1959年8月,103機正式投入使用。

擴大生產與質量整頓

[編輯]

在第一台103機調試成功後,全國多個單位提出要使用103機。1958年9月起,738廠開始批量生產103機。這批機器總共18台(其中1台留在738廠),以較低標準出廠,即電源機櫃能夠正常輸出、插件測試正常、機櫃接線通鈴檢查正確。這批機器交由用戶自己調試。

1960年,一些用戶單位向國家科委、三機部十局反饋103機的質量問題。1960年10月起,738廠停止供應103機,開始對103機電路設計的質量整頓。1961年12月22日,103機生產性試製階段的正樣試製鑑定會在738廠召開,103機通過正樣試製鑑定,被命名為DJS-1。通過鑑定的第一台DJS-1機的用戶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全面改進與停產

[編輯]

1962年下半年,738廠開始試製用於DJS-1機的2048字容量磁芯存儲器,1963年12月通過鑑定,命名為CX-1型磁芯存儲器。CX-1型磁芯存儲器可配套於103、DJS-1機,可與磁鼓存儲器同時使用。

1964年初,738廠開始試製DJS-1的全面改進型,1965年3月通過鑑定命名為DJS-3型。DJS-3型改進了運算線路,將速度提升到2300次/秒,增配了1/4英寸磁帶存儲器,增加了自動變址功能。

1966年2月8日至12日,103機系用戶技術交流會在北京西郊科學會堂召開,共48家用戶單位到會。國家計劃委員會三局局長戴忠經作「計算機發展形勢報告」,指出要發展電晶體計算機,電子管計算機自此停產。[10]

設計

[編輯]

103機由數個高約2米的機櫃組成,包括運算控制器櫃、磁鼓存儲器櫃、電源櫃等,一些機器還配有磁芯存儲器櫃、輸入輸出與磁帶機櫃、通風機櫃等。

103機由運算器、程序發送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組成。運算器包含A寄存器、B寄存器、C寄存器和累加器,用於對數進行算數和邏輯操作。程序發送器即控制器,包括脈衝分配器、局部程序發送器、操作器、選擇寄存器、啟動寄存器等。

103機為異步設計,全機沒有統一的時鐘信號,機器執行一條指令分為八拍。

103機字長為31位,包含1位符號和30位數。通常,指令和數據寫成符號加上10位八進制數的形式(如:+12 3456 7012)。

103機使用五單位穿孔紙帶作為輸入輸出數據的載體,可以採用八進制或十進制輸入,也配有電傳打字機。

指令與編程

[編輯]

103機的指令由操作碼、第一地址、第二地址組成。操作碼為兩位八進制數,其中第二位表示操作種類:

  • 0:加法
  • 1:減法
  • 2:除法
  • 3:乘法
  • 6:邏輯乘法

第一位則表示操作性質和細節:

  • 0:第二地址的數與第一地址的數進行操作,結果寫入第二地址
  • 1:第二地址的數與第一地址的數進行操作,結果不寫入存儲器
  • 2:上一操作的結果與第一地址的數進行操作,結果寫入第二地址
  • 3:上一操作的結果與第一地址的數進行操作,結果不寫入存儲器
  • 4:第二地址的數與第一地址的數進行操作,結果寫入第二地址並印出
  • 5:第二地址的數的絕對值與第一地址的數的絕對值進行操作,結果不寫入存儲器
  • 6:上一操作的結果與第一地址的數進行操作,結果寫入第二地址並印出
  • 7:上一操作結果的絕對值與第一地址的數的絕對值進行操作,結果不寫入存儲器

除根據上面的規則組合而成的40個操作碼之外,其餘指令用於轉移、傳送、停機等:

  • 07、27:將穿孔帶上的數寫入第二地址,但不保留在運算器中
  • 05、15:將第一地址的數寫入第二地址,保留在運算器中
  • 45、55:將第一地址的數寫入第二地址並印出,但不保留在運算器中
  • 24:無條件轉移到第一地址,上一操作的結果寫入第二地址,上一操作的結果仍保留在運算器中
  • 64:無條件轉移到第一地址,上一操作的結果寫入第二地址並印出,上一操作的結果仍保留在運算器中
  • 74:無條件轉移到第二地址,上一操作結果的絕對值保留在運算器中
  • 74:條件轉移,當上一操作的結果為正時轉移到第二地址,當上一操作的結果為負時轉移到第一地址,上一操作的結果仍保留在運算器中
  • 04、14、44、54、37、57、77:停機,各指令停機時寄存器的值有所不同。

應用

[編輯]

103機被廣泛用於測繪[11]、建築、礦山[12]等領域的科學計算,以及大學計算數學、計算技術等專業的教學。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錢基廣. 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工业产品DJS-1机的回顾. CCF中國計算機歷史記憶. 2021-01-05 [202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2. ^ 2.0 2.1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 1994.
  3. ^ 徐祖哲 2015.
  4. ^ 王偉 2012.
  5. ^ 張久春; 張柏春. 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 (PDF). 中國科技史料. 2003, 24 (03): 189–215 [2023-07-09]. ISSN 1000-079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09). 
  6. ^ 6.0 6.1 徐祖哲 2015,第88頁.
  7. ^ 徐祖哲 2015,第282-283頁.
  8. ^ 徐祖哲 2015,第284-287頁.
  9. ^ 我国計算技术学科开始建立的标志 通用数字电子計算机制成 計算精确度远胜模拟机,可达到九位数字. 光明日報 (1958年8月3日). 新華社. 1958-08-03. 
  10. ^ 北京市103型电子計算机系統技术交流会. 電子學報. 1996-06, (2): 191–192. ISSN 0372-2112. 
  11. ^ 魯福. 利用103电子计算机平差三、四等三角网. 測繪學報. 1965-11, 8 (4): 247–260. 
  12. ^ 撫順礦務局; 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煤炭科學研究所; 遼寧省煤炭研究所. 应用103型电子数字计算机解算矿井通风网路. 煤礦安全. 1974, (3): 14–23. 

參考書籍

[編輯]
  •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 (編). 中国科学院.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4-03. ISBN 7-80092-098-4. 
  • 徐祖哲. 溯源中国计算机.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06. ISBN 978-7-108-05234-6. 
  • 王偉. 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07. ISBN 978-7-302-2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