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法
外觀
(重新導向自5W1H)
六何法又稱為6W分析法或5W1H,即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 由這六個疑問詞所組成的問句,都不是是非題,而是需要一或多個事實佐證的應用題。 有時「如何」不計在內,因為「如何」可以被「何事」、「何時」和「何地」描述,變成「五何法」。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及為何(Why)。
分析問題的方法
[編輯]6W為西方的分析問題方法的總結,中華文化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和「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另外,利用佛學中的四諦也能夠概括兩重的因果關係(即是迷界的因果和悟界的因果),也可以用作分析問題。
修辭
[編輯]魯德亞德·吉卜林在1902年的《如此故事》中的《跟鱷魚拔河的小象》有以下詩句,提到了六何(5W1H)[1]:
原文 | 中譯 |
---|---|
|
|
參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The poem compares Kipling's own day-to-day situation as a writer/journalist, with that of Queen Victoria ("a person small") who "keeps ten million serving men", and, unlike Kipling, "gets no rest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