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張三李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人姓,字三,名四,來自外國

近來,本人正在編輯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

獨立中學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是由馬來西亞華人民間贊助維持創辦的中學總稱,是馬來西亞特有的教育體制,目前共有61座,分佈在各個州屬。其運作是由華校董事聯合總會和華校教師公會(簡稱董教總)負責,也就是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Persekutuan Persatuan - Persatuan Lembaga Pengurus Sekolah China Malaysia /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UCSCAM)。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政策就是要肩負着發展中華民族母語教育和承傳中華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為國儲才的教育任務[1]

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就全被改為國民型中學,而不接受被改制的只剩下60間,稱為獨立中學。和馬來西亞的國家語言文化政策相對立,必須在經濟上自力更生,所以獨中成了民辦的私立教育體制,因此除了學生要自行付學費,全校上下也需時常對外募捐,以維持學校日常開銷。此外,一些獨中也採取新穎的集資措施,如與銀行、商業機構合作,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籌取持續性的發展基金。

獨中和其他語言源流學校的對立[編輯]

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及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排他是不被接受的。獨中長期以來所提倡的 「發展中華民族母語教育和承傳中華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的政策1 2, 原本是為幫助定居南洋的唐人辦母語教育,來過更好的日子。但卻沒想到在馬來西亞獨立時,有大部份華人為了害怕自己的兒子要在馬來西亞當兵保護國家,把兒子送回中國,而且當時多數華人也不肯為英國政府當公僕。馬來西亞華人從此只有能力掌控經濟,卻沒考慮到馬來西亞獨立後的國家政策大改變是華人的經濟無法掌控的。

因此,在新的國家政策實行下,尤其獨中學生,就經常會被馬來西亞其他種族人士批評為,英文:「Extremist Chinese」 , 翻譯成中文就是「華人極端主義分子」。

一般上,獨中學生,都會自認承傳中華文化(既不符合國家政策)而且擁有強烈的民族優越感,而在日常言語中譏笑其他語言源流的華人沒有根,沒有文化,香蕉人,紅毛屎,崇洋媚外...等等排他字眼。當然,這種說法,多數的華人,尤其董教總和獨中人士, 都會不接受,也極力反對,認為它是爭議信和不中立言論。

馬來西亞前任首相馬哈蒂曾經批評馬六甲尤其沈氏為華人極端主義分子。在2002年,內政部長伊薩,對使用英語教數學和理科的問題上,曾警告華人極端主義分子,不要挑起種族情緒,否則將會使用ISA法令。

獨中被認為是華人極端主義的幾種特點:

  • 1. 反對國家政策英語教數理
  • 2. 反對華文中學的改制
  • 3. 課本偏重視中國歷史
  • 4. 課本內容多來自台灣
  • 5. 種族排他字眼

獨中和中國政治背景的由來[編輯]

滿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康有為曾受到定居馬來亞唐人的邀請,來馬來亞住上了一段長時間。同時,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也曾前來檳城鼓吹革命與推動新式教育。在這種熱絡的情勢下,馬來亞第一所新式現代化學校中華官音學堂,在滿清駐檳城理事張弼士的大力捐助下,於1904年在檳城正式開課。滿清此時為了拉攏馬新華人,以延長國祚,因此連續數年特別派遣視學員來馬新鼓吹辦學。尊孔學堂創辦於1906年,坤成女子中學及育才學堂分別創辦於1908年。此後,新式學堂取代了私塾,而現代化華文學堂隨着歷史的推移,形成了今天華文獨中由來的基礎。180年風雨路--華教歷史淺談

華教人士的自我批評[編輯]

光華日報作者歐宗敏,曾經如此自我批評受中文教育的華人: "像我們這樣一群受中文教育的華人,常常自以為是中華文化的正統化身(其實多數也只懂得看中文報紙而已),往往喜歡站在文化高處,揮動民族大旗幟,有意無意地稱呼那群華人為香蕉人或者紅毛屎...一般而言,我們將沒有受過中文教育的學生說成了患上文化迷失症。這當然有它的道理,因為這些人身為華人,卻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認識。但據我的觀察,他們本身似乎並沒有認為這有什麼不妥。有些人會譏他們為香蕉人,但他們顯然並不會在乎。我們說不要忘根,事實上說這種話的人都是受過中文教育的...用香蕉人或者紅毛屎來稱呼那一群華人,顯得我們太膚淺了" "那一群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