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PL402.G13 - 快速刪除方針G13準則實施導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頁是User:KirkLU編制的《中文維基百科方針指引·實施導則集》的一部分(收錄在中文維基百科圖書檔案館方針指引資料庫),其本身僅具有論述地位;雖然其中的部分內容由於是對方針指引原文、原始共識或情況的轉載或轉述仍具有正式地位,但這種地位並不是本頁賦予的,而是對應的原文、原共識或其他原始情況本身所具備的。如管理員等在站務操作中適用本導則,則對本導則的適用,是方針指引原文、原始共識或情況和方針指引所賦予管理員的自由裁量權所綜合的結果。

第一章 總則[編輯]

第1條 編制基礎和適用範圍
本實施導則根據《快速刪除方針(PL402)》(下稱「方針」)對於G13準則的規定和實際操作中形成的慣例編制,適用於以G13為理由的快速刪除。
第2條 規定適用對象
根據方針規定,G13準則適用於討論命名空間、草稿命名空間和用戶命名空間以外的頁面的快速刪除。
第3條 適用條件
根據方針規定,適用G13準則時須滿足「翻譯拙劣」的條件。

第二章 翻譯質量細則[編輯]

第4條 翻譯拙劣
譯文全文過半數內容或核心內容,存在下列情形的,認為是「翻譯拙劣」:
  1. 改變原文含義的;
  2. 遣詞用句等不符合中文語法和行文習慣的;
  3. 完全或幾乎完全來源於未經或幾乎未經修改潤飾的機器翻譯的。
前款所稱核心內容指的是:
  1. 序言章節內容;
  2. 或其他一旦不能表意不清就會對讀者整體理解全文內容產生障礙的部分。
第5條 不符合中文語法習慣的情形
譯文存在下列各款中所提及的情形的,認為是「不符合中文語法和行文習慣的情形」。
譯文格式和標點不合習慣的,常見的包括:
  1. 使用非中文標點符號;
  2. 在標點符號後不必要地添加空格。
譯文用詞不合習慣詞,常見的包括:
  1. 累贅或重複用詞;
  2. 形容詞優先於動詞使用,名詞優先於形容詞使用;
譯文文句不同詞語成分互不匹配的,常見的包括:
  1. 動詞與賓語(或其他所指向的對象)不匹配;
  2. 介詞與賓語(或其他所指向的對象)不匹配;

附錄[編輯]

注5條 第5條第項所述情形的例子
  1. "……來組織起來。……":重複出現「來」(來源:拉薩爾主義的版本76093040)。
注5條 第5條第3款第2項所述情形的例子
形容詞優先於動詞使用,名詞優先於形容詞使用
  1. 例1
    Red XN 女朋友的失蹤讓丹尼爾感到焦急。他額頭上的汗珠引起了父親的注意。
    Green tickY 女朋友失蹤了,所以丹尼爾很着急,(甚至)父親也注意到丹尼爾滿頭大汗
注5條 第5條第項所述情形的例子
  1. "……這一學派是從德國法學家和社會主義活動家費迪南德·拉薩爾發展而來的……":出現「學派」從「人物」發展而來的情況(來源:拉薩爾主義的版本7609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