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粥廠
《開粥廠》是一著名的傳統對口相聲段子,又名《三節會》,張壽臣演出時曾用名《樂善好施》。甲津津樂道於自己的種種「善行」,開設全年施捨的粥廠,向窮人提供炸醬麵、燉牛肉、大餅、餃子等各種物品,又引用似是而非的「聖賢語錄」支持自己的說法。特別是在端午、中秋、春節三個重要節日要大開善門,用貫口的形式報出施捨之物的清單,滔滔不絕。但這一切不過是主觀臆想,因為還沒有發財。作品勾畫出小市民虛榮浮誇、覬覦富豪生活而自吹自擂的可悲心態。該作品表演難度較大,大段貫口需快而不亂,字字真切,還要用抑揚頓挫的聲韻表現出洋洋自得的陶醉感,給聽者以痴人說夢的印象。背誦完畢,也就是從夢境跌回現實之時。作品內涵深厚,形象豐滿,語吻誇飾,技巧高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相聲藝術珍品。李德鐋、張德泉,張壽臣、陶湘如,馬三立、張慶森等多人表演。20世紀70年代後期,馬三立、王鳳山也經常演出,並於「三節」外另加一段「臘月初八」。[1]
歷史
[編輯]《開粥廠》最早的腳本叫《暖廠》,刻畫一個自吹自擂、誇誇其談、信口開河的人。他說他為賑濟饑民自己有一個暖廠,免費養活三百多人,管吃管穿管住,每年按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三大節日施捨特殊供應,包括肉蛋魚各種點心、各種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從鵝絨被、呢大氅到夏布大褂、巴拿馬草帽等應有盡有。後來,經過前輩相聲演員不斷地整理充實以後,《暖廠》就逐漸發展成兩段相聲,一段是從談一般中西名菜菜名,發展成專說滿漢全席的《報菜名》,也叫《菜單子》;另一段是談三個節日在暖廠里,都施捨哪些東西的《開粥廠》。它開頭的「墊話」都不盡相同。1924年表演的「墊話」是從不要以衣貌取人而自誇「我」有很多買賣,電燈公司、電話局、自來水公司都是「我」的,「我」還開了很多飯店、戲院、當鋪、綢布店等等轉入「我」還開了粥廠周濟窮人而入活。1954年馬三立表演的「墊話」則另闢蹊徑,他着意刻畫了一個滿嘴雲山霧罩說話不着邊的小人物,故意引用古書顯示自己,卻杜撰出半文半白、不倫不類的語言如: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兒上」,曾子曰:「不能飽漢不知餓漢飢。」到曾子曰:「一個羊也是趕兩個羊也是放。」前後三次使用,使觀眾大笑不止。[1]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薛寶琨. 相声大词典.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2年10月: 119. ISBN 978-7-5306-6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