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顧廣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顾广圻

顧廣圻(1766年—1835年),字千里,號澗蘋,別號思適居士,以字行。江蘇元和(今屬江蘇蘇州)人。清代校勘學家、目錄學家。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生,少體弱好學,「枕上未嘗廢書,人咸異之」,無書不讀,人稱「萬卷書生」,嘉慶諸生,受業於吳縣江聲

博覽四部圖書,通經學、小學、天文、曆算,尤精目錄校讎學,務求「將本書透底明白,……將本書引用之書透底明白」,「去鑿空騰說之損,收實事求是之益」。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1]顧之逵將顧廣圻介紹到黃丕烈處,幫助黃校勘書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後,顧千里在黃氏住處任「西席」,從事校書工作達數年之久。嘉慶七年(1802年)春,顧氏應段玉裁之邀而前往杭州詁經精舍,參加由浙江巡撫阮元所主持的《十三經註疏》的校勘之事。段玉裁很欣賞他,在給陳壽琪的信中讚譽「子蘭(江沅)與顧千里,蘇州二俊也。」嘉慶九年,顧千里應邀為黃丕烈作《百宋一廛賦》成,黃丕烈為之作注。嘉慶十二年,顧千里與段玉裁為了張敦仁校撫州本《禮記·王制》「西郊」還是「四郊」的爭論,雙方往返書信十餘封,直至絕交,[2]兩人的好友陳鱣出面調停無效。[3]顧廣圻又因黃丕烈對段氏有所偏頗,[4]竟又致顧、黃二人絕交,此事成為清代校勘學史上的重大公案。李慈銘曾指責段玉裁說:「段學固博奧,頗喜立新義,盡翻古人,不及先生(千里)持論謹慎爾。」[5]顧氏在批評別人時有時過於激烈,與嚴可均臧庸李銳等人也因持論不合而反目。[6]

顧千里家貧,「常以為人校刻」,[7]亦首創「影刻考證」的刻書形式。「影刻」是指「覆而墨之,勿失其真」,[8]可以傳而弗失其真。[9]晚年為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秦恩復等人延聘擔任校書。自號「思適居士」,典出北齊著名文學家邢邵。邢邵大量藏書而不甚讎校,曰:「日思誤書,更是一適」。顧廣圻曾校勘宋本《文選》,以推理的方法之處宋本紕漏之處。清末楊守敬自日本得到六朝時抄本的殘本,發現竟有數百條完全相符。[10]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著有《思適齋文集》十八卷、《遯翁苦口》一卷、《思適齋書跋》四卷。

註釋

[編輯]
  1. ^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第三章
  2. ^ 汪紹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註疏考〉一文,提出段、顧二人於嘉慶六年(1801年),在杭州《十三經註疏》校館共事時期,便已互生嫌隙。
  3. ^ 陳鱣在《經籍跋文·祭義》上說:「余欲作調人,而終莫能解。」
  4. ^ 嘉慶十三年(1808年),黃丕烈寫給段玉裁信裏提到:「先生年高學邃,久已當代欽仰,千里以後起之雋,與先生抗衡,同輩實所竊議。」又說:「先生以年高手硬、心意閒澹之老人,不應與腦肥腸滿、初學把筆者齗齗相爭。」(《經韻樓集》第476頁)
  5. ^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6. ^ 顧廣圻校《經典釋文》記云:「予嘗言近日此書有三厄,盧抱經新刻本多誤改,一厄也;段先生借葉鈔重校,而其役屬諸庸妄人之手,未得其真本,即此,二也;阮中丞辦《考證》,差一字不識之某人臨段本為據,又增出無數錯誤,三也;以此而陸氏身無完膚矣。」
  7. ^ 李兆洛《澗賓顧君墓志銘》載(養一齋文集)卷十一
  8. ^ 顧廣圻:《思適齋集》卷十二.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序
  9. ^ 顧廣圻:《思適齋集》卷十.重刻古今說海序
  10. ^ 顧千里集. 中華書局. 2014. ISBN 978710105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