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彼得·潘综合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潘综合征Peter Pan syndrome)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一般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这个词汇是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综合征: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丹·凯利也写了一本伙伴书《温蒂穷境》(The Wendy Dilemma),于1984年出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征”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并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硬要归类可分入依赖性人格疾患。深受此症困扰的人多半会有逃避大多数形式上的责任,从事一些不成熟的举动,且仍会眷恋其青少年时期的时光,会设法不断留住青春。男性与女性均会有此症状。

心理学

[编辑]

该综合征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咨商辅导的个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觉。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专家指出,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

  1. 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2.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3.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4.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5.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6. 其他: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患有该综合征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仿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参照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Kiley, Dan, Dr. (1983) 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 ISBN 0-396-08218-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