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戏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升平戏院内部

升平戏院位于台湾新北市瑞芳区轻便路与竖崎路交叉路口,兴建于1931年(昭和6年),供戏剧表演与电影放映使用[1],为当时金九地区最重要的常民娱乐中心。战后改名升平戏院,1960年代改建,后因矿业逐渐萧条,人口外移而逐渐没落,1986年停业,所有权经过数度辗转更易,最后由所有权人于2009年捐赠给新北市政府,经整修工程后于2011年8月重新启用,现由“新北市立黄金博物馆”负责营运管理[2]

沿革[编辑]

九份早期的戏台位于现今基山街,推测于1916(大正5年)落成,当时称做“基山茶园”,是一个中小型的木造内台戏院,占地不大,仅有三四百个座位。[注 1]

1931年(昭和6年),因九份地区原有位于基山街的木造戏台不堪使用,而由矿山场长翁山英、富商高九登为首的10名股东,集资1万1千日圆,以“升平剧场公司”名义向台北州知事提出“剧场建设许可愿”。剧场地点座落于台北州基隆郡瑞芳庄焿仔寮 164 番地,即现今竖崎路与轻便路交叉路口另建“升平座”戏院,供戏剧表演与电影放映使用[1],约可容纳600人,1932年(昭和7年)6月27日正式开业,成为水金九地区最受欢迎之娱乐场所。

战后改名升平戏院,经营者为吴树桑、周天持续担任与其它民生行业共同带动基山街、竖崎路及轻便路周围经济活络的角色,周边还有为数不少的面摊、食堂、酒楼、台球间、旅馆及风化场所等[3]。但因金矿产量大减,人口持续流失,而于1986年停业,1994年台风吹毁升平戏院屋顶。

经年闲置,戏院产权几经转手,2009年最后一位所有权人林俊雄捐赠予新北市政府,2010年10月,开始进行整修工程,耗资近新台币5千万让戏院建筑重现民国50年代场景,恢复戏院“多功能展演场域”的功能。2011年8月重新启用,由“新北市立黄金博物馆”负责相关营运管理事宜,透过电影放映、戏剧表演、展示等活动进行活化;目前于新北市立黄金博物馆官方网站,于选单中“主要设施”选项,选择“升平戏院”,会公布每月节目档期表,想前往观赏的游客,建议可以参考档期表的播放时间。[2]

建筑空间设计[编辑]

戏院为两层楼建筑,一楼为石造,二楼为木构造,屋顶铺设炼瓦。兴建完成之升平座舞台铺设有先进的旋转轨道等设备;同时,为方便清扫,设计可掀开式座椅,并于一楼二排走道下方各挖四个洞,设置电风扇往上吹,形成简易的“冷气”[4]

1950年代因受风灾影响损毁而进行改建,在建材及设备的选用上都极讲究,例如屋顶结构采用上等木料、上铺油毛毡并刷柏油;原二楼木造改为具隔音和隔热效果的空心砖造墙面,座席分为两层,采马蹄形,戏院设备已具现代化规格。

影视取景[编辑]

有多部电影、电视、广告作品于此拍摄,包括侯孝贤《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1989);严浩、徐克《棋王》King of Chess (1991) ;吴念真《多桑》[5]A Borrowed Life(1995)等。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黄心蓉、邱馨仪. 記憶的溫度:新北市昇平戲院與曼谷Nang Loeng電影院的活化再利用計畫博物館與文化. 博物馆与文化. 2019, (18): 115-139. 
  2. ^ 2.0 2.1 赖宛琳. 九份昇平戲院 重現古早風華. 看杂志. 2012, (120)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3. ^ 张瓈文. 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 初版.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94. ISBN 957-8989-62-8. OCLC 813621592. 
  4. ^ 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 ─ 藝文活動查詢. event.moc.gov.tw.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5. ^ 国际化,双语编排,文化整合,全球华人的杂志, 台湾光华杂志 Taiwan Panorama |. 吳導帶路,驚豔水金九. 台湾光华杂志 Taiwan Panorama | 国际化,双语编排,文化整合,全球华人的杂志.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中文(台湾)). 

注脚[编辑]

  1. ^ 〈女剧好况〉,《台湾日日新报》,1916年7月24日。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