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栈羊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栈羊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种饲养方法。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羊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食用。他们因此发展出栈羊法以在屠宰舍饲羊只之前催肥牠们。[1]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当农民购买一群羯羊后,便会给牠们细切好需要与少量的糟水拌匀的干草。经过五至七日后,他们逐渐地加入同样用稠糟水拌匀磨破的黑豆作为饲料。在每次喂饲羊只的时候,干草的分量不可以太多。因为牠们不会吃太多干草。另外,草料又不能肥美和加水。加水的话便会令到羊只进食草料后变瘦,又会时常排出小便。一日可以上草六至七次,但羊只不可以吃得太饱。因为这会对牠们产生伤害。至于栏圈亦要常常保持洁净。在一年之内,由于喂饲青草会使羊只腹泻变瘦,而之后不会再食枯草,所以农民不会以青草做饲料。[注 1]

注释[编辑]

  1. ^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牧养〉原文记述:“《便民图》曰:栈羊法:向九月初,买脿羯羊。多则成百,少则不过数十空。初来时与细切干草,少著糟水拌。经五七日后,渐次加磨破黑豆,稠糟水拌之。每羊少饲,不可多与,与多则不食,可惜草料,又兼不得肥。勿与水,与水则退脿溺多。可一日六七次上草,不可太饱,太饱则有伤,少则不饱,不饱则退脿。栏圈常要洁净,一年之中,勿喂青草,喂之则减脿破腹,不肯食枯草矣。”。

参考来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