漴阙
外观
1301年,因宋代里护塘已经被海水侵蚀,故从漴缺开始建设新的海塘,后人称为元大德海塘。1473年,这段海塘曾全线重修。[3]
因该集镇曾靠近杭州湾海边,此处曾是抗倭前线。嘉靖32年(1553年)十月,一百多名倭寇由此登岸,劫掠了戚木泾、金山卫等地[4],嘉靖33年正月,倭寇再次侵略松江府沿海地区[5]。同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日,九十余名倭寇登陆漴阙,直抵松江府城,焚烧了大量粮仓中的粮食,童元、李丛禄战死[6]。1575年五月底,受海宁海啸影响,大风吹起潮水,漴阙海塘决堤,房屋被冲垮,几万人死亡,海水浸没了田地,以至于变成了盐碱地[7]。
1634年,漴缺附近的塘段被大潮冲开,决口堵住后,松江知府方岳贡、华亭知县张调鼎决定在决口、决口两侧和东尽塘二处改建石海塘,工期一年,这是上海首次出现料石塘。1640年,料石塘段两侧土塘又被海潮冲溃,因此又续筑石塘,当年9月动工,工期16个月。[3]
1684年,江海关初设置于此[8],后因用房狭小,两年后移治上海县。
1726年,建设捍海石塘,西到漴缺,东到堰墩湾。
1937年11月,日军在沿海登陆,王子隆的军队进行反抗,漴阙免于战火。日军占领上海后,常常来骚扰,且盗匪出没,大量人口外迁,只有贫困农户居住。1950年,以梅林泾为界,该村划入奉贤县胡桥乡,后划入柘林镇。该集镇曾是奉贤县海滨医院的驻地,该院专治麻风病、传染性肝炎病患者[9]。
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223. ISBN 978-7-100-12450-8.
- ^ 上海市奉贤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地名. 奉贤县续志. 方志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238-174-2.
- ^ 3.0 3.1 上海市奉贤县县志修编委员会. 历代海塘. 奉贤县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018-09-21]. ISBN 7-208-0002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
- ^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倭贼百余由华亭县漴缺登岸,流劫戚木泾、金山卫等处。”
- ^ 《倭变事略》:“春正月,倭寇入松江沿海地方。”
- ^ “《金山倭变小志》:“春三月二十七日,贼九十余人自漴阙登岸焚舟内攻,直抵郡南门,焚烧海艘仓粮,千户童元、巡检李丛禄战死。贼从干巷转浦南去。”
- ^ 《上海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大事记. 上海水利志.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2018-09-21]. ISBN 7-80618-3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 ^ 嘉庆《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等:“关使初驻漴阙。”
- ^ 上海市奉贤县县志修编委员会. 历史集市. 奉贤县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018-09-23]. ISBN 7-208-0002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