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潘踏比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潘踏比厘巴宰语:Tapileh Baxala;1827年—1917年),埔里社堡乌牛栏庄人(今埔里镇爱兰里)。身为巴宰族(Pazeh)领袖,潘踏比厘于1882至1895年间担任清朝官职,并于同年日军进占台湾时,作为代表协商。潘踏比厘见证了政权的替换,由于受到政府的信赖,因此潘踏比厘有清朝的军官铃印与日本政府的记念章。

生平[编辑]

潘踏比厘身为平埔族巴宰族(Pazeh)领袖,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被清朝朝廷指派担任埔里屯丁营副哨官,后因协助朝廷有功,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升任新竹县升补为北路屯千总,授六品。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正式获得钤印之正六品武官职衔,直到1894清朝战败,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于此时,台湾正式进入日治时期[1][2]

1895年时,时任北港溪隘勇线管带林荣泰,联合一众平埔族首领与汉人士绅向日军递交请愿书,由潘踏比厘负责前往彰化与日军交涉,也因此获得日政府信赖。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七月,潘踏比厘协助日军攻克大埔城之役,日政府于隔年(1897年,明治三十年)四月,授予潘踏比厘绅章。潘踏比厘于1899年至1908年(明治三十二年至四十一年)担任埔里社公学校(今埔里国小)学务委员,并于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任南投厅参事;同年11月,因土地权利划分不公,潘踏比厘向土地调查局提出诉愿,请求重新查核番租,以“分别大租、小租田地”之诉[3]:43-49。1915年(大正四年),获颁大礼记念章[1][2]

现存文物[编辑]

潘踏比厘现有四件文物原由潘家收藏,后代潘怡宏于2018年捐赠予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2]

潘踏比厘六品武官补服、潘踏比厘官帽六品顶戴、北路屯千总潘踏比厘之钤记
潘踏比厘任职清代北路屯千总时期的文物共三件,包含一件石青色官服“潘踏比厘六品武官补服”[4]。另有一件官帽装饰物件“潘踏比厘官帽六品顶戴”[5],该装饰主要由白色涅玻璃材质的“顶珠”所构成,附以铜鎏金的顶座结构组成[2][6]。第三件为刻有“北路屯千总潘踏比厘之钤记”[7]的木质印章。
大礼记念章
本记念章应为潘踏比厘于1915年至1917年担任南投厅参事最后2年期间所持有[8]。“大礼记念章”为1915年(大正四年)因大正天皇登基仪式而打造,制发颁予各相关单位人士与地方团体之用[9],记念章为金属材质,刻有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纹章及其他装饰图纹[2]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施, 懿琳. 埔里鎮志【下冊】. 2018: 901. 
  2. ^ 2.0 2.1 2.2 2.3 2.4 苏峯楠. 從清朝官服到日本紳章:一位面對時代鉅變的臺灣原住民領袖.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3. ^ 柯, 志明. 視而不見:地稅改革下的岸裡社番小租. 台湾史研究. 2008-03. 
  4. ^ 潘踏比厘六品武官補服.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2-11-03]. 
  5. ^ 潘踏比厘官帽六品頂戴.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6. ^ 廖伯豪. 臺灣考古出土與傳世清代官帽與頂戴研究. 庶民文化研究. 2015.03, 11: 1–60. 
  7. ^ 北路屯千總潘踏比厘之鈐記.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8. ^ 大禮記念章.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9. ^ 大正天皇即位大禮紀念章.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