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桂
麟桂(1804年-?),字月舫,索绰罗氏,满洲镶白旗人,监生,笔帖式出身。清朝官员。
生平
[编辑]历官礼部仪制司郎中、江西饶州府知府兼护九江关监督,道光二十五年浙江宁绍台道、二十八年(1848)苏松太道道台(1848-1851,驻扎上海),咸丰元年(1851)福建盐法道、浙江盐运使,二年山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三年署江宁布政使、光禄寺卿,咸丰四年江苏布政使。
道光三十年,以捕获江南洋盗有功,授加衔。咸丰三年(1853)署江甯布政使时,参与指挥与太平军在镇江的水陆作战(载《 清实录咸丰朝实录》)。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又称《上海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麟桂在任江苏苏松太道期间,上海英租界得到扩展,新成立了法租界。1848年11月27日,麟桂与英国领事阿礼国(John R. Alcock)签订协定,将上海英租界的西部边界从界路(河南中路)扩展到泥城浜(今西藏中路),北面从李家庄推展到苏州河,在协议中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这是上海英租界第一次扩充,面积扩展到2800多亩。
1849年4月6日,麟桂和法国领事敏体尼(Louis de Montigny)议定,开辟上海法租界。同年,同意了美国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提出的在虹口建立美国租界的要求。
上海法租界当局将长乐路362弄的一条小路命名为“麟桂路”(正式命名时取谐音,叫灵桂路,1946年改称为林谷路,1948年注销路名改称长乐路362弄)[1],即现在进贤路的东段。麟桂路是法租界中仅有的两条用中国人命名的街道之一(另一条是1922年后的朱葆三路,今溪口路)。
他刊印过《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1853),包括《百战奇略》。著有《退省堂诗集》六卷(钞本,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其中卷一有《用红楼梦菊花十二咏目》十二首诗。在浙江布政史任上,担任《浙江海运漕粮全案:初编》8卷(1865)总纂官。1851年冬,麟桂从上海转任福建时,众朋友在苏州宝带桥乙未亭为其饯行,江苏松江府知府何士祁特此作《胥江饯别图》卷(1851)。
家庭
[编辑]- 父恒静(字远斋),乾隆丁未翻绎举人,户部银库郎中、吏部文选司郎中兼公中佐领。母瓜尔佳氏。
- 胞兄文端公麟魁,道光六年(1826)二甲一名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 胞侄恩寿,特赐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至江苏、陕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