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奎
庞大奎 | |
---|---|
大清湖北汉阳府知府 | |
籍贯 |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云章,号星斋 |
出生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 |
逝世 | 卒年不详 江苏苏州府常熟县 |
出身 | |
|
庞大奎(1790年—?年),字云章,号星斋,江苏苏州府常熟县西乡塘桥(今张家港市塘桥镇)人,清朝政治人物。庞大奎少有文名,嘉庆年间高中会元,殿试三甲,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知县、同知等职,官至湖北汉阳府知府。庞大奎出身的塘桥庞氏是晚清常熟“翁庞杨季、归言屈蒋”八大著姓之一,产生过祖孙三代四人翰林的科甲盛事。首创庞氏家族进士功名的,即是“领袖南宫第一人”[1]的庞大奎。
生平
[编辑]庞大奎少时有文名,“早年文笔轶群伦”,民国《重修常昭合志》称其“性孝友,能文章”[2]。出生于经学世家、秉承家学的他,不仅“通经术”,而且“尤精《九章算术》,旁及星壬禽遁”[2]。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会试,庞大奎崭露头角,高中第一,即会元。庞大奎本有实力问鼎一甲的,然而在嘉庆帝主持的殿试中,他仅仅得中三甲十四名进士,在是科二百五十五名进士中名列一百一十七名[3]。殿试传胪后,他又参加了新科进士的朝考,终于因成绩前列而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
翰林院散馆后,庞大奎被朝廷简放地方为官,历任湖北应山县、江夏县知县,后擢荆州府同知,调黄州府、武昌府同知,再任安陆府同知,德安府、施南府、汉阳府知府[2]。综观庞大奎一生,在地方官任上为官清廉,为民办了不少好事。
由于长年的劳累,庞大奎积劳成疾,在生母病逝回乡守制后,竟然未满一月便卒,不能不令人扼腕惋惜。“领袖南宫第一人”,是戴在庞大奎头上的一顶美丽光环,丝毫未能给他带来坦荡的仕迹,他官运欠佳,最高官衔不过是从四品的知府,却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循吏形象。
事迹
[编辑]庞大奎在湖北应山任知县时,县民杨勋前来上诉说,他母亲上吊死在邻居李甲的门口。庞大奎亲自去验尸,发现尸体的两手有反绑的痕迹,就对杨勋大声呵斥:“若杀而母,敢诬人耶?[2]”杨勋惊骇伏法。事实是杨勋把他母亲反绑勒死后,将尸体吊死在李甲门口,企图嫁祸于人。庞大奎接连破获了多起疑案、奇案,深受民众爱戴。
庞大奎在湖北江夏任知县时,由于连降大雨,江水泛滥,平地水深丈余。庞大奎捐出俸金,募集船只,载上干粮,把灾民运送到高地,加以避水。同时,他还采取“计口授粮,复析地界,编甲乙户[2]”的办法,提供灾民口粮与竹席,让灾民“俾庇风雨”,免受饥寒之苦。他又亲自乘小舟往返于激流中,组织抢救灾民,几乎翻船溺水。在议赈中,庞大奎心系灾民,与上司总督意见不合,愀然叹道:“同此灾黎,孰应饿死耶,执不可[2]。”最终触犯上官而“撤任”。数年后,庞大奎任武昌同知,干旱,发生蝗灾,他带领丞尉等下属官员,奔跑在烈日下,四处扑捕蝗虫;同时召集渔民放鸭数万头,啄食蝗蝻,几天时间就消灭了蝗灾。
庞大奎先后在江夏、武昌、汉阳任地方官十多年,这一带正是闻名遐迩的“武昌鱼”的产区。由于味独鲜美,当时盛行在立冬后腌制武昌一带的鱼类,贩卖到外省,外省人争相购买,呼之为“楚鱼”。为官清正、廉洁奉公的庞大奎,竟然没有将“坩鲊”(盛放在坩埚中腌制的鱼类)这样的土特产捎给老家,孝敬老母亲。“漫说武昌鱼味好,未遑坩鲊寄慈亲”。
家族
[编辑]塘桥庞氏是晚清常熟“翁庞杨季、归言屈蒋”八大著姓之一,产生过祖孙三代四人翰林的科甲盛事。首创庞氏家族进士功名的,即是“领袖南宫第一人”的嘉庆会元庞大奎。庞大奎属塘桥庞氏三堂(嘉荫堂、翼风堂、贻安堂)中的贻安堂一支。取“藏书数万卷,以是诒吾子孙”之意命名的贻安堂,是塘桥庞氏中最显赫的一支,《群经献疑》作者庞敬熙,经学大师庞大堃,探花尚书庞钟璐,兄弟翰林庞鸿文、庞鸿书,以及南社诗人庞树柏(琹子)、东亚体专创始人庞醒跃、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庞薰琹,皆出自该支[4]。
当这位“领袖南宫第一人”的庞大奎病逝时,同为常熟八大姓之一的翁氏重要人物、曾任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翁心存,在为庞大奎撰写墓志铭的同时,还写下了两首情真意切的《挽庞星斋》诗。这两首诗收录在翁心存《知止斋诗集》卷十三中[5],录如下:
早年文笔轶群伦,领袖南宫第一人。
射策初除仙吏籍,牵丝重现宰官身。
棠阴成茇躬先瘁,薤本当门俗自淳。
漫说武昌鱼味好,未遑坩鲊寄慈亲。
襢庐归倚病缠绵,骨立鸡斯倍可怜。
幸我相逢刚一面,与君小别竟千年。
魂惊海澨传熢火,梦绕泷冈起墓田。
记得榻前呜咽语,祗应衔恨到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