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愤青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资料有误导性[编辑]

文中多次以‘愤青’二字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愤青’,可能令读者认为愤青仅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议修改。当年今日 (留言) 2013年6月12日(三)06:12 (UTC)

我也觉得该条目过于偏颇,基本上将愤青与中国大陆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网络暴民划为等号,并采取负面性的陈述,具有误导性。愤青在中国大陆是否有固定群体有待商榷,而很多人对日本等发表攻击性言论也是对部分哈日族与台独分子及日本右翼在网络上发表辱华言论的反击,并不能简单将这类人划为愤青这个称号。其实在大陆很多人激烈的批评政府,也会攻击日本韩国等国家,却也会积极参加社会运动。若将这类人划为愤青,显然与本条目所描述的愤青形象不符。而如五四运动中或是九一八事件后抵制日货和抗议游行的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也被认为是愤青,但这些在本条目中没有被提及。其实如果将极端民族主义划为愤青的话,日本右翼,韩国,台湾等地的愤青比例并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少多少,在网络上发表的攻击性言论也许更多。2014年1月6日 (一) 03:16 (UTC)方程宽

证据呢?[编辑]

“台湾人大多对中国大陆愤青也不存在好感,在网络上发生笔战等冲突情况时有所闻。由于在网络上活跃以及能够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中、立场与中共官方相近甚至更激烈者比例较高、而这些人又更常发表意见,有些留学生其实不是愤青、其言行其实是被中共的侨务组织逼迫的,因此给台湾人“中国人愤青比例很高”的错觉。”

证据的话,我建议阁下去看看台湾比较中立的报导,像是联合报或是年代之类的,翻翻旧报导就知道出国的中国大陆人士的“特别言行”(特别是留学生)有很大程度是被迫的。举例来说,前几个礼拜才发生过一位中国留学生因为公开表示欣赏蔡英文,其页面被删除,并向国台办解释。我个人曾经在中国留学过,就连我都很清楚这些报导在中国大陆是不可能看到的,不过既然阁下有办法上维基,那我想连上台湾的媒体并不是什么难事吧。A198878 (留言) 2011年7月4日 (一) 20:52 (UTC)[回复]

大陆早就能上维基了(06年开始),只是部分敏感条目访问不了。 薰衣草毒药 (留言) 2012年1月12日 (四) 01:52 (UTC)[回复]
只是当访问不了条目时,也没有切换为https。--Gqqnb留言2013年5月17日 (五) 10:41 (UTC)[回复]

著名愤青?[编辑]

有哪些知名人士被认为是愤青?--Gqqnb留言2013年5月17日 (五) 11:15 (UTC)[回复]


对对日态度词条的疑问[编辑]

“相信中日可能友好的人,可以说并不属于愤青范畴。 同时,愤青也会针对喜欢日系文化的所谓“哈日族”。” 这个描述可能存在与现实不符的问题,本人建议删除,因为尤其在中国反日情结很严重的时期,部分“哈日族”的言论也存在反日措辞,此外有些“哈日族”可能有“亚洲人中心主义”倾向,以及因为历史缘故反俄和反美的心态。--AragornIII留言2014年7月3日 (五) 20:12 (UTC)[回复]

愤青事件[编辑]

个人认为应符合三要件。

1.缺乏知识性,同具民族主义情结的散集串联关系。 2.相关政府或组织,漠视、默许,甚地暗地支持之。 3.愤怒青年情绪管理不佳,加之政府或组织集团长期的特殊文化熏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民族主义行销策略与伊斯兰极端组织宣传之教义)

对比近年中国青年的愤青事件,常无疾而终。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激烈行为,似乎更应该受到重视。但毕竟文化圈不同,能加入重点事件以为尽力。112.104.92.109(留言) 2015年12月16日 (三) 21:17 (UTC) 六道

到处可见[编辑]

在FB爬墙的自己网页,甚至到别人的页面洗版;在YouTube 所有有关政治议题和人物的留言板留言抨击;也在Yahoo奇摩和各网络媒体留言板上的激愤留言! Kuohsi chen留言2018年10月19日 (五) 10:0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