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陈彦庭/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完整的鲍马序列浊积岩德国境内泥盆纪砂岩)。

鲍马序列由鲍马(1932-2011)定义,为浊流于河床、湖、海底沉积之浊积岩中,标准的一套沉积序列。

描述

[编辑]

  鲍马序列为低浓度细粒浊流产生之理想垂直沉积层。 另一类的垂直沉积层─罗威序列Lowe sequence),则由高浓度沉积物重力流所产生。[1]

  鲍马序列从底部到顶部,再分为A到E五个沉积层,各层各具特定的沉积构造和岩相,整体而言,沉积层由下到上,粒径逐渐向上变细。鲍马序列代表的,是一套理想的完整沉积层,然大部分野外浊积岩露头,皆无法观察到完整的鲍马序列。[2]

A到E各沉积层描述:

  • E层: 块状,不具粒级层之泥岩堆积,有时具过去生物遗留之遗迹化石。此层在实际中经常缺失,或是难以和下方的D层区分。
  • D层: 平行薄粉沙纹层。
  • C层: 具波纹细粒砂岩,通常波纹会变形具有旋卷纹理火焰构造
  • B层: 平行-纹层之细粒至中砂岩堆积,底部常见流槽铸型、沟铸型、流纹线理等底痕特征。
  • A层: 不具或具有粒级层之细至粗砂岩,底部常见细砾或是泥岩,亦可见液化作用产生之盘状构造。在浊流造成此层推积前,有时会先侵蚀一地原先堆积之沉积层,进而在A层底部可以观察到侵蚀面。


作用

[编辑]

  形成鲍马序列之浊流,因与底床面接触摩擦,或者因从局限的水道往开阔向外溢流,使浊流所悉能量逐渐消耗,减少。底床坡度改变引起的涌流或水跃或能暂时增加流体能量,但随着流体移动时与底床持续摩擦,流体所悉能量最终仍会逐渐减少。[2]

流体所携能量最高时,夹带的沉积物粒径与数量皆为最大值,随能量逐渐消散,流体夹带粗粒沉积物的能力下降(有时在很短时间内即损耗大半能量)。携带高能之流体亦有侵蚀一地原沉积层的能力,使沉积物卷入流体中搬运离开,而携带的物质增多会倾向消耗流体的能量。水道内的流体有可能因为密度差异,细粒物质在流体上部集中并和流体分离,粗粒物质则集中于水道内流体底部。 [2]

流体向下坡运动时,将发生以下,形成鲍马序列的作用:[2]

  • E层:悬浮沉降,最后堆叠的泥质沉积层。黏土矿物的悬浮时间很长,在水体发生化学变化后,才因絮凝作用沉降。E层常被下一次的浊流侵蚀而缺失。
  • D层:微弱流场中的粉沙质悬浮沉积,细微的流场强弱产生沉积物粒径粗细交替的薄纹层。
  • C层:在低流态下,流体以跃移方式搬运沉积物,波纹层发展时若达到足够沉积速率,会形成爬升痕。若波纹层因上覆浊流(岩)或受地震影响产生剪力,固有的波纹层会变形为旋卷纹理火焰构造
  • B层: 在高流态下,流体具足够能量,使沉积物以滚动或滑动的方式搬运,较高的流体能量使此层底部可见流槽铸型、流纹线理等特征。
  • A层: 最先产生之沉积层,具最高的流体能量,颗粒沉降之后,或因压密作用排除水分产生碟状构造。若新的浊流事件覆盖原本的浊积岩,有可能因侵蚀将原先堆积层顶部之泥质沉积卷起,故在A层底部亦可见泥质沉积物。

实例

[编辑]

注记

[编辑]
  1. ^ Lowe, D.R.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I. Depositional mode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posits of high-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Journal of Sedimentology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1982: v. 52, p. 279–297. 
  2. ^ 2.0 2.1 2.2 2.3 Middleton, G.V. and Hampton, M.A. Sediment gravity flows: mechanics of flow and deposition. Turbidites and deep-water sedimentation (Pacific Sectio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hort Course Lecture Notes). 1973: 1–38. 

参考文献

[编辑]
  • Bouma, Arnold H.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 Elsevier. 1962: 168 p. 

相关搜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分类:沉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