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SilverReaper/沙盒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革命前夕》
原名The Day Before the Revolution
作者娥苏拉·勒瑰恩
类型科学幻想
系列瀚星诸事纪
语言英语
发行信息
收录于银河系科幻小说
收录小说类型杂志
出版时间1974年8月
出版地点美国
媒介印刷品

革命前夕》(英语:The Day Before the Revolution)是美国作家娥苏拉·勒瑰恩的科幻短篇小说。它首次发表于1974年8月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说杂志银河系科幻小说》上,再于1975年收录于勒瑰恩的短篇小说集《风的十二方位》,以及其他选集内。故事发生在勒瑰恩创作的瀚星宇宙,与另一部长篇小说《一无所有》(同样于1974年发表)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作者在发表《一无所有》之后才执笔《革命前夕》,但它却被评论者称为前者的序曲。

《革命前夕》讲述欧多的故事:她是位上了年纪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分子,住在一个以她为名、奉行她提出的原则的公社里。在一天的时间里,她回顾昔日身为社运人士的点滴,同时得悉邻国发生革命,并被卷入第二天的全面罢工计划中。这次罢工暗指为革命的导火线,最终建立了《一无所有》中所描绘、基于欧多主义的理想化无政府社会。

《革命前夕》探讨老人在丧恸、性欲上的表现,以及面对衰老死亡的感受。小说荣获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轨迹奖最佳短篇小说、木星奖(短篇小说),并获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提名。小说广受好评,评论家尤其赞扬勒瑰恩对欧多的刻画;作家卡尔·约克更宣称,作者出色地勾画出一个因年老而步履蹒跚、但仍然骄傲坚强的女性形象。多位学者评论称,这部小说代表勒瑰恩写作风格的转变,是迈向非线性叙事结构以及注入女性主义的转折点。

背景和设定[编辑]

欧多主义即为无政府主义,但并非炸弹客那种玩意儿——无论他们尝试用什么名称来自抬身价,那都叫做恐怖主义——也非极右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称的经济“自由主义”。所谓无政府主义,正如早期的道家思想所隐示,以及雪莱克鲁泡特金戈尔德曼古德曼所阐述,它主要要瓦解的是专制国家(无论是遵循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本身最重要的道德实践就在于合作(团结与互助)。
—娥苏拉·勒瑰恩,《风的十二方位》中《革命前夕》的序言[1]

《革命前夕》发生在娥苏拉·勒瑰恩创作的瀚星宇宙[2]。在这个宇宙之中,人类是在海恩星上进化,而非地球。在故事发生前一百万年,海恩人便征服殖民许多邻近的行星系统[2]。故事以拥有一颗宜居卫星安纳瑞斯(Anarres)的乌拉斯星(Urras)为背景,描述革命人物莱雅·亚斯欧·欧多(Laia Asieo Odo)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就在她帮助下激发的革命席卷整个社会之前不久[1][3][4]。作者勒瑰恩在1974年发布《一无所有》后,于同年撰写并发表《革命前夕》,两部作品设定在同一个行星系统中;因此,评论者认为《革命前夕》可被视作《一无所有》的序曲[5][6]。《一无所有》中描绘的理想化无政府社会是以欧多的理念为基础,是个无国家、科学发达、基本反权威的社会[7][8]。欧多的理论在革命之后得到实践;部分人殖民于卫星安纳瑞斯,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9]。在《一无所有》中,她通常被称为历史人物欧多;但在这个以她的视角讲述的故事中,她被称为莱雅[1]。在《革命前夕》的序言中,勒瑰恩称欧多的理念即为无政府主义,并将此故事献给无政府主义者保罗·古德曼[8]

故事[编辑]

故事以主角莱雅·亚斯欧·欧多的梦为引子。她在某次政治会议上,梦见年轻时的自己和当时的爱人。但实际上,她年衰岁暮,又经历中风,犹如风中残烛。她的丈夫塔维里·欧多·亚斯欧(Taviri Odo Asieo)早已撒手人寰,自己因政治迫害而被囚禁的日子已成过去,连她主要的无政府主义论文也是多年前撰写的。她住在爱依欧(A-IO)国内某座“欧多公社”内,这类群居团体奉行她的无政府主义原则。她每日按部就班地生活,向秘书口述信件的回复,吃着自己不想吃的饭菜。她渐渐意识到,无政府主义者给予她的一些地位、特权、荣誉,与她和他们所恪守的原则并不相符。在她的日常生活中,穿插着她对革命生活的回忆,包括起义失败、爱人遇害、自己在狱中坚持写作。她与秘书讨论发生在夙乌国(Thu)的起义,以及其中一个省份宣布脱离该国统治,后者对此事甚为高兴。随后,她接见了一群外国学生。不过,她觉得自己被义务所困,失去自己一直追求的自由,于是决定在会面后悄悄外出进城。可惜还没走多远,她便感到筋疲力尽,最后被一位同住者发现。回到公社后,同住者要求她在翌日举行的大会上致辞,更声言要发起全面罢工,但她说她不会参与,然后步履蹒跚地上楼走向自己的寝室。

发行和回响[编辑]

《革命前夕》于1974年8月首次发布于短篇科幻小说杂志银河系科幻小说[10][11],再于1975年收录于勒瑰恩的短篇小说集《风的十二方位英语The Wind's Twelve Quarters[12]。它曾多次被编入选集,包括《星云奖故事10英语Nebula Award Stories 10》(1975年)[10],以及潘蜜拉·萨金特英语Pamela Sargent神奇女性英语Women of Wonder系列第二卷《更多神奇女性英语More Women of Wonder》(1976年)[13]。这篇小说被誉为勒瑰恩著名短篇小说,也是评论家最常分析的小说[14][15]。小说于1975年斩获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英语Nebula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16]轨迹奖最佳短篇小说[17]、木星奖(短篇小说)[18]。小说还获得1975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提名[19]。值得一提的是,《一无所有》同年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20]

《革命前夕》广受好评,多位评论家将其称为勒瑰恩笔下佳作。《出版者周刊》在评论《星云奖故事10》时,称《革命前夕》是勒瑰恩最好的短篇小说[21];不过,周刊在评论《更多神奇女性》时,称它在该卷书籍中并不突出、出色。[22]轨迹英语Locus (magazine)》杂志刊登苏珊·伍德英语Susan Wood (literary scholar)对《风的十二方位》的评论,她称《革命前夕》是该书“最弱的故事”,又指勒瑰恩将它选为“其中一位离开奥美拉城的人的故事”(《离开奥美拉城的人英语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是同一小说集的另一故事),虽然增强了其“说教成分”,但同时削弱欧多生命的意义[23]。相反,舟·沃顿在《反应者英语Reactor (magazine)》杂志撰文,指小说文笔优美,是该小说集中“最精彩的故事”,更称它能帮助读者找到在艰难时期继续前进的希望[24]阿尔吉斯·巴德里斯英语Algis Budrys在《奇幻与科幻杂志英语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发文评价《更多神奇女性》时,认为这些故事“非常出色”,又称《革命前夕》是自己读过最好的勒瑰恩短篇小说[25]。而在《银河系科幻小说》中,斯彼得·罗宾逊英语Spider Robinson在评论同一小说集时,称《革命前夕》是件瑰宝,文笔极佳,优美动人[26]。赵恬仪为《风的十二方位》中译本撰写导读,认为相较于《一无所有》的批判意识,《革命前夕》倒有种沧桑感,又称小说结尾绝美又空茫,令人联想到《红楼梦》最后一回[27]

多位评论家认为《革命前夕》是勒瑰恩写作之路的里程碑。文学学者理查德·艾利希(Richard Erlich)认为,欧多是勒瑰恩为作品注入女性主义的转折点[28]。沃顿在评论文章指出,主角欧多是位真实而复杂的老年女性,这样的人物在当代科幻小说中十分罕见,在小说首次出版时更是如此[24]。学者唐娜·怀特(Donna White)认为,在1978年《苍鹭的眼睛英语The Eye of the Heron》出版之前,欧多是勒瑰恩笔下最成功的女主角[29]。她称这个故事与科幻小说相比,更像当代写实小说,并认为它与《一无所有》共同展现出勒瑰恩写作风格转变的一部分[20]。文学学者吉姆·荷西(Jim Jose)则指出,虽然欧多是《一无所有》中重要的哲学人物,但《革命前夕》既没有提及哲学论述,也没有配以历史资料阐述,反而将她视为普通人物[30]。故此,荷西将这部小说视为勒瑰恩的写作向非线性叙事结构转变的早期范例,目标是使叙事内容能够产生宜居乌托邦的愿景,这种趋势在她1985年出版的小说《永远回家英语Always Coming Home》中达到顶峰[30]

人物塑造与风格[编辑]

有些评论家称《革命前夕》为一部人物研究小说,科幻小说的背景设定只是附带[20][31][32];然而在沃顿眼中,以具有复杂幻想历史的外星社会,作为人物研究的背景,使这个故事与众不同[24]。评论家对于勒瑰恩的主角塑造给予好评。《悉尼晨锋报》刊登威廉·努南(William Noonan)对《风的十二方位》的评论,努南对小说集给予正面评价,又指故事内里的人物描写出色[33]。《圣路易斯邮报英语St. Louis Post-Dispatch》的罗伯特·拉·罗奇同样称赞作者对欧多的描写[34]。文学学者戴伦·哈里斯-菲恩(Darren Harris-Fain)称故事对于欧多的描写动人,并表示《革命前夕》中全面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32]。学者乔·德·博尔特(Joe de Bolt)则称小说是部“精美绝伦的论战艺术”作品,但认为这个故事被贴上科幻标签,反而令它得不到“应有的广泛认可”[35]

作家夏洛特·斯皮瓦克(Charlotte Spivack)指出,勒瑰恩的科幻小说经常颠覆人们对老年角色的刻板印象[5]。她又以欧多为例,指角色虽然处于死亡边缘,但仍然富有创造力和活力,藉以称赞勒瑰恩“灵伍迪塑造了人物特质”[5]。作家肖恩·盖尼斯(Sean Guynes)也赞扬了故事中对“身为革命象征的顽固老女人”的描写[14]。科幻小说评论家乔治·埃德加·施莱瑟英语George Edgar Slusser认为小说对死亡和老年的关注“极为现实”[31]。作家卡尔·约克(Carl Yoke)则表示,勒瑰恩出色地勾画出一个因年老而步履蹒跚、但仍然骄傲坚强的女性形象[36]。他在补充时指,勒瑰恩对于老年的描绘不仅敏锐而感性,更令人心酸和难以忘怀,正是她的这种描写才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36]。他又以文中有关欧多回顾昔日的一段为例,指出勒瑰恩时常把老年人回忆往事的倾向以文字展现[36]。总结时,他称勒瑰恩把《革命前夕》的艺术水平提升到比一般故事更高[36]

主题[编辑]

《革命前夕》探讨老人在丧恸、性欲上的表现,以及面对衰老死亡的感受[31][37]。由于《一无所有》的主角较为年轻,因此这些主题未有出现在该书中[38]。欧多在晚年时与周遭的活动和热闹格格不入,反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39]。斯皮瓦克称欧多经历著矛盾的冲动和感受,她称这种特征为“不断变化的的矛盾心理”和“张力对立”[40]。虽然欧多的舍友们将她奉为先驱,遵循着她所创作宣扬的革命理论,但她对他们抱有矛盾心理,甚至疑惑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一个好的欧多人?”[40]文学学者卡特·汉森(Carter Hanson)认为,欧多在“反抗与顺从、采取行动与拖拖拉拉”之间摇摆不定[39]。她觉得自己被名义上的领袖和先驱角色所困,尽管她明白自己别无良策,却依然透过打发秘书和离家来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力[39]。斯皮瓦克同样认为,欧多满足于成为自己激发的运动中的纪念象征,但也对人们如何看待她感到不满[40]。她一生都是政治运动的中心,但现时她担心自己已沦为边缘人物;同时,她又不愿意参与他人安排给她的任务[40]。欧多一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大部分时间都在著书立说,或者在监狱里度过,可谓革命的“指路明灯”[40]。然而在故事尾声,当舍友们要求她在第二天举行的大会发言时,她却回答说“明天不在”,预示著死亡的到来终将使她无法亲眼目睹自己一手缔造的革命[40]

勒瑰恩用生动的意象来传达老年人的经历,例如:当欧多醒来后,她会检查自己苍老的双脚,并以那具因中风而瘫软无力的身躯艰难地活着[40]。欧多的活动穿插着她对于昔日的回忆[40];汉森认为,欧多的记忆推动小说剧情的发展[39]。施莱瑟则表示,勒瑰恩着眼于欧多的晚年,而非她活跃于革命活动的时期,藉以审视人们除了理想主义之外的基本动机[31]。在小说中,欧多亦向自己坦白,她的动机是性和虚荣,以及她曾经拥有但后来失去的幸福[31]。而在作家简·唐纳德维斯(Jane Donawerth)眼中,勒瑰恩是利用欧多的年老色衰,来审视她作为革命分子的妆容[38]。她生命中各个方面都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破败,身体衰退使她无法工作,爱人身亡摧毁了她的爱情生活[38]。死亡靠近时,欧多恢复了孩童时的自由,并在公社内的小女孩们身上看到同样的自由[38]。唐纳德维斯称,勒瑰恩认为欧多的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创造出“可爱且无拘无束的小女孩们”,让她们见证革命的成功[38]。唐纳德维斯又指,欧多在最后一天的展望体现了她的耐性,而不是她一生中所不再有的希望或愤怒[38]。汉森认为,对于欧多周围的人而言,她自身的记忆“消逝并被纳入”欧多主义信徒所需的象征之中[39]。艾利希则宣称,欧多的信仰源于她一生的体验,因此她象征着“内在英语Immanence[41]

斯皮瓦克将欧多视为勒瑰恩笔下其中一个活泼老人的例子,与《流亡者星球英语Planet of Exile》中的沃尔德(Wold)和《地海彼岸》的中年格德(Ged)有相似之处[42]。虽然这些角色都已老去,不过他们并非老套俗见的人物;他们受限于自己的身体,但仍有能力影响世界[42]。文学学者罗本·安妮·里德英语Robin Anne Reid称欧多是“霸道老妇”的又一范例,指她们是成功的革命者,因为她们能够不计后果地“说出令人不快的真相”[43]。她认为女权主义打破既定模式,颠覆了有关“直言不讳的老年女性”的负面形象[43]。勒瑰恩在故事序言中,将欧多称为“离开奥美拉城的人”[1];这里指的是由同一作者撰写的短篇小说《离开奥美拉城的人英语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40],也有收录在《风的十二方位》内,而且它是《革命前夕》的前一篇故事[44]。在斯皮瓦克眼中,欧多是“奥美拉人民”的典型代表,他们“无法享受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繁荣”[40]。大卫·波特(David Porter)分析了《革命前夕》以及勒瑰恩在同一时期的著作,认为它们的共同主题是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及其对个人的影响[45]

译本[编辑]

  • 娥苏拉·勒瑰恩. 革命前夕. 風的十二方位:娥蘇拉.勒瑰恩短篇小說選. 由刘晓桦翻译. 木马文化. 2019 [1975]. ISBN 978-986-359-703-2 (中文(繁体)).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Le Guin 2017,第285-295页.
  2. ^ 2.0 2.1 Cummins 1990,第66-67页.
  3. ^ Spivack 1984,第75, 85-87页.
  4. ^ Slusser 1976,第58页.
  5. ^ 5.0 5.1 5.2 Spivack, Charlotte. "Only in Dying, Life": The Dynamics of Old Age in the Fiction of Ursula Le Guin. Modern Language Studies. 1984, 14 (3): 43–53. doi:10.2307/3194540 (英语). 
  6. ^ 【勒瑰恩宇宙】無盡的烏托邦追尋:重讀勒瑰恩. Readmoo. 2019-10-10 [2024-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中文(繁体)). 
  7. ^ Spivack 1984,第74页.
  8. ^ 8.0 8.1 Moore, John. An Archaeology of the Future: Ursula Le Guin and Anarcho-Primitivism. Foundation. 1995: 32–39. ISSN 0306-4964. ProQuest 1312027489. 
  9. ^ Spivack 1984,第74-75页.
  10. ^ 10.0 10.1 Stephenson-Payne, Phil. The FictionMags Index - Index by Name: Page 5498. Index to Science Fiction Anthologies and Collections.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英语). 
  11. ^ Le Guin., Ursula K. The Day Before the Revolution需要免费注册. Galaxy Science Fiction. Vol. 35 no. 8 (Universal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Corporation). 1974-08: 17–30 (英语). 
  12. ^ Le Guin 2017,第285页.
  13. ^ Sargent 1976,第279-302页.
  14. ^ 14.0 14.1 Guynes, Sean. The Wind’s Twelve Quarters, Part II: Le Guin’s Psychomyths and Those Who Walk Away. Reactor. 2020-08-26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1) (英语). 
  15. ^ White 1999,第116-117页.
  16. ^ Nebula Awards Winners List. The Locus Index to SF Awards.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英语). 
  17. ^ Locus Awards Winners List. The Locus Index to SF Awards.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5) (英语). 
  18. ^ Reginald, Menville & Burgess 2010,第768页.
  19. ^ Hugo Awards Nominee List. The Locus Index to SF Awards.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英语). 
  20. ^ 20.0 20.1 20.2 White 1999,第84页.
  21. ^ Science Fiction. Publishers Weekly. 1975-10-20: 62, 64. ISSN 0000-0019 (英语). 
  22. ^ Science Fiction. Publishers Weekly. 1976-06-14: 111. ISSN 0000-0019 (英语). 
  23. ^ Wood, Susan. The Wind's Twelve Quarters. Locus. Vol. 181. 1975-11-17: 4. ISSN 0047-4959 (英语). 
  24. ^ 24.0 24.1 24.2 Walton, Jo. A Moment in a Life: Ursula K. Le Guin’s “The Day Before the Revolution”. Reactor. 2017-09-17 [202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8) (英语). 
  25. ^ Budrys, Algis. Books.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Vol. 52 no. 6. 1977-06: 20–21. ISSN 0024-984X (英语). 
  26. ^ Robinson, Spider. Bookshelf. Galaxy Science Fiction Novels. Vol. 38 no. 2. 1977-04: 138. ISSN 0194-4703 (英语). 
  27. ^ 赵恬仪. 娥蘇拉勒瑰恩《風的十二方位》導讀:眾星雲集的氣化宇宙. 关键评论网. 2019-09-21 [2024-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中文(繁体)). 
  28. ^ Erlich 2009,第178-179页.
  29. ^ White 1999,第64页.
  30. ^ 30.0 30.1 Jose, Jim. 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Le Guin's Narrative Shifts (Réflexions concernant la politique des variations narratives de Le Leguin).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991, 18 (2): 180–197. JSTOR 4240058 (英语).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Slusser 1976,第58-59页.
  32. ^ 32.0 32.1 Harris-Fain 2005,第49-50页.
  33. ^ Noonan, William. Science Fictio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77-03-12: 18 –通过Google News (英语). 
  34. ^ La Rouche, Robert. Book Reviews. St. Louis Post-Dispatch. 1976-03-23: 15 –通过Newspaper.com (英语). 
  35. ^ DeBolt 1979,第22页.
  36. ^ 36.0 36.1 36.2 36.3 Yoke, Carl. Precious Metal in White Clay. Extrapolation. 1980, 21 (3): 197–208. doi:10.3828/extr.9810.21.3.197 (英语). 
  37. ^ Spivack 1984,第85-87, 159页.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Donawerth 1997,第90-93页.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Hanson, Carter F. Memory's Offspring and Utopian Ambiguity in Ursula K. Le Guin's 'The Day Before the Revolution' and The Dispossessed.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2013, 20 (2): 246–262. doi:10.5621/sciefictstud.40.2.0246 (英语). 
  40. ^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Spivack 1984,第85-87页.
  41. ^ Erlich 2009,第21页.
  42. ^ 42.0 42.1 White 1999,第70页.
  43. ^ 43.0 43.1 Reid 2008,第210页.
  44. ^ Roemer, Kenneth M. The Talking Porcupine Liberates Utopia: Le Guin's "Omelas" as Pretext to the Dance. Utopian Studies. 1991, 2 (1): 6–18. JSTOR 20719020 (英语). 
  45. ^ Porter, David. The Politics of Le Guin's Opu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1975, 2 (3): 243–248. JSTOR 4238974 (英语).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