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群体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失语群体理论是1968年文化人类学家艾德温·阿丹纳雪莉·阿丹纳英语Shirley Ardener两人在剑桥大学提出的。依循艾德温和雪莉两人的说法,人类学的专家们是以男性的观点来说明文化的特性,而语言是由男性规定且为男性服务的。

艾德温·阿丹纳(Edwin Ardener)[编辑]

艾德温指出文化的真实语言隐存着由男性出发的偏见观点,男性在群体中创制语言的意义,使得女性受到压制,因而“沉默不言”,并成为社会上最大的无言群体。此外,由于女性长期受制于掌握话语权的男性社会体系之下,纵使少数女性取得和男性相同的成就,也是透过接受男权的偏见而达成。

雪莉·阿丹纳(Shirley Ardener)[编辑]

延续艾德温的思考,雪莉又在“失语群体理论”上作出增添,她认为女性的沉默在公共论述上尤为显见:在公众场合中,女性会以男性作为前提,来宣示她们的感受和想法。而当双方在意义和表达方面发生冲突时,由于男性在社会中居于一种控制地位、每战必胜,使得本已沉默的女性,这时更不想多开口了。

克拉曼莱(Cheris Kramarae)[编辑]

为使艾德温与雪莉的“失语群体理论”更显完善,传播理论家克拉曼莱更进一步把此理论以下列三种假定加以归纳: 第一、 女性所认知的世界是不同于男性的,因为深植于劳务分工上的体验和活动,在男女之间已经出现差别。 第二、 基于在政治上男性压制女性的事实,男性的认知体系呈现控制之势,如此一来,女性即便想对现实世界另采变通的适应模式,也难以自由表达。 第三、 为了在社会中有所参与,女性必须就她们所接收到的男性表达体系,进行自发性的转变。

参考资料[编辑]

  1. Littlejohn, S.W. (2002).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7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hapter 11)。
  2. 程之行(1993),《传播理论》,远流出版。
  3. Ardener, E. (1972). Belief and the problem of women. London: Tavistock.
  4. 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电子报第六十五期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65/05_01.html[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