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专业之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专业之声
Suara Karya
创办者专业集团联合秘书处
创刊日1971年3月15日
政治立场传统上与专业集团党一致
语言印尼文
ISSN0215-3130
OCLC 编号34583137
网站http://www.suarakarya.id/

专业之声》(印尼语Suara Karya)是一份印尼文日报,在印度尼西亚出版,于1971年3月15日创刊。该报的创立原意是协助专业集团联合秘书处(专业集团,后为专业集团党)在当年的立法机构选举中获胜,之后则成为专业集团的喉舌。在新秩序时期,所有公务员都必须阅读本报,该报发行量也从1971年的55,700份增至1998年的30万份。1998年苏哈托总统下台后,该报的发行量跌至3,000份。该报曾在2005年进行改革,以报导更准确、持平的新闻[1],但不成功。

历史

[编辑]

1971年–1998年(新秩序时期)

[编辑]

《专业之声》由专业之声基金会发行,该基金会接受专业集团联合秘书处的指导。他们用了三天来完成筹备工作[2],一共耗费了5000万印尼盾(当时相等于13万美元)[3]。1971年3月15日,《专业之声》发行创刊号,以协助专业集团竞逐1971年7月的立法机构选举[1]。创刊时,报社的首席执行官是苏米斯昆(Sumiskun),总编辑是查玛尔·阿里(Jamal Ali),另外还有三苏·比斯利(Syamsul Bisri)等五名编采人员[4]

该报创刊号为对开四版,售价为10印尼盾,发行量为25,000份。当天的头条新闻〈总统回答关于3月11日命令书的问题〉(Presiden Jawab Pertanyaan-pertanyaan Sekitar Supersemar)讲述了苏哈托总统对该文件的解释和支持态度,苏哈托的创刊贺词则占了头版版面的四分之一。创刊号还包括报社阐述该报宗旨的创刊词[4];有意见认为从中可清楚看出《专业之声》要成为一份党报[a][5]

《专业之声》发行量由1971年至1988年的变化(以蓝线标示)。至1988年,该报总发行量已达112,312份。

在《专业之声》的影响下,专业集团首次参加立法选举即告胜出,并确立其政治地位。随后政府命令所有公务员都必须阅读本报[6]。虽然该报甫成立就要直接与最大竞争对手《罗盘报》竞争[2],但在专业集团的支持下,到1972年,《专业之声》的发行量已急速增加到57,400份,其中面向公众的发行版占发行量的90.6%。此后数年,该报的发行量数据起伏不定,有时会录得增长,有时会急剧减少[7]。及至1987年,报社共聘用81名记者,每天发行份数达124,079份,换言之记者人数和《专业之声》销量的比例是1:1,500[8]。1998年,该报每天发行量为30万份,订阅者主要是遵守执政党要求的公务员[3],外界则视之为专业集团的喉舌[1]

1983年,《专业之声》报社与《罗盘报》、《希望之光》(后改为《革新之声》)和《时代》周刊社合办英文报章《雅加达邮报[9]。1994年,《专业之声》报社持有《雅加达邮报》35%的股权,是《雅加达邮报》的最大股东[10]

1989年,《专业之声》发表了一篇提及文莱苏丹的报导,可能令苏丹感到不快,结果报社被新闻部略加惩处[11]

1998年以来

[编辑]

1998年,苏哈托被迫辞职,《专业之声》的发行量也从原来的30万份骤减至3,000份[1]。在2004年立法选举中,专业集团党成为得票最多的政党,该报随即宣布改版,并承诺不会主动为专业集团党谋求政治利益[1];然而研究印尼政治的学者德克·托姆萨(Dirk Tomsa)指出,直到2000年代末,专业集团党党员仍然把《专业之声》视为发表政见的途径,因此认为这次改版并不成功[6]。2005年,专业集团党曾宣称本报的发行量为8万份[1]

功能

[编辑]

印尼政治观察家里扎尔·马拉朗庚(Rizal Mallarangeng)形容《专业之声》是“专业集团党和新秩序的报章”[b],又指出它本来的功能是协助专业集团争取广泛的公众支持[12]。三苏则认为《专业之声》是专业集团党控制社会的方式,背后的理念是让建国五项原则和1945年《印尼宪法》回复到原来的面貌[c][12]

备注

[编辑]
  1. ^ 原文:“... memang ingin menjadikan dirinya sebagai koran partisan ...
  2. ^ 原文:“... korannya Golkar dan Orde Baru.
  3. ^ 原文:“... kepada ide. ... pemurnian kembali Pancasila dan UUD 1945.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脚

  1. ^ 1.0 1.1 1.2 1.3 1.4 1.5 The Jakarta Post 2005, Golkar gives.
  2. ^ 2.0 2.1 Tarrant 2008,第47页.
  3. ^ 3.0 3.1 Tarrant 2008,第43页.
  4. ^ 4.0 4.1 Mallarangeng 2010,第63页.
  5. ^ Mallarangeng 2010,第65页.
  6. ^ 6.0 6.1 Tomsa 2008,第219页.
  7. ^ Mallarangeng 2010,第68页.
  8. ^ Mallarangeng 2010,第74页.
  9. ^ Hill 1994,第129页.
  10. ^ Hill 1994,第137页.
  11. ^ Hill 1994,第45页.
  12. ^ 12.0 12.1 Mallarangeng 2010,第67页.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