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本皇民化下道士的佛教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日本殖民后期,特别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皇民化运动加速,道士包括乩童、红头司公、乌头司公等被纳入改造行列。早在日本统治初期,道士这种宗教职业就被认为是迷信行业,因此开始了改造的念头。1909年,新竹曹洞宗布教师今西大龙在证善堂组织“本岛宗教研究会”,力图改良佛事葬仪。1911年,《台湾日日新报》建议严格取缔道士和乩童。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在皇民化运动中被认为是迷信,需要彻底改造。本文通过《台湾日日新报》探讨“七七事变”后日本在皇民化运动中,对道教的改造过程,特别是将道教“佛教化”,道士“僧侣化”,仪式“日本化”的具体措施和影响。[1]

鸟之双翼──道士与乩童

[编辑]

(一)道士的形象及执业

[编辑]

在《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第一卷中,对道士有以下的描述:道士在福州居住于庙观,是持戒行道的修道人,禁与市井为伍,以咒为业。台湾的道士也分为金(全真)和伙居两类,金(全真)住在寺庙,伙居则在家与妻子同住。道士是道教的司祭,但不具教权代表或信徒教导者之意义。道士分为乌头司公及红头司公两类,广义解释还可包括巫觋。[1]

日本殖民时代,道士服装为黑色道服、道帽和草鞋。自1915年“西来庵事件”起,总督府展开台湾宗教调查,但调查结果不理想。道士始终被日本殖民当局视为迷信象征,主要从事捉鬼、降妖、除魔、占卜和祝祷等活动。道士常与乩童结合,进行请神、扶轿、驱邪等活动,两者难以分离。红头司公(师公)被称为“法官”,在台湾常见,其主要业务包括请神、执乩、扶轿等。[1]

曾任总督府社寺课长的丸井圭太郎认为,台湾没有全真教,而是符咒驱邪的天师教。另一位日本学者铃木清一郎也指出,法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运用魔术驱邪押煞,狭义专指红头师公负责驱邪押煞。道士与乩童结合,共同进行法术活动,体现了道士在台湾民间宗教中的重要角色。这种结合关系也被台湾俗谚称为“桌头吃乩童”。[1]

(二)被附身的乩童

[编辑]

铃木的调查发现,所谓的乩童是在神灵降临时,代替神传达神谕的人。他们供奉各种神明,如玄天上帝、王爷、太子爷、关帝爷等。每逢这些神的祭典,乩童代表神对信徒发布神谕。日本殖民当局和媒体始终将道士与乩童视为不可分割的存在,认为两者互相依存,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道士在庙祭时无报酬,但在为病者祝祷及占卜时,按病人的贫富贵贱收取费用,其中一部分给乩童,因此受人尊敬。[1]

道士与乩童关系密切,在许多传统庙会上,乩童神明附身,进行各种仪式和表演,如插针、贯口针、剖头等。乩童的表现形式多样,如问病、上天庭、下地府、驱邪等。道士常与乩童合作,共同进行驱邪、占卜等活动。[1]

乩童的表演包括神明附体和各种残酷演技。神明附体时,乩童会问病、上天庭、下地府、驱邪等。残酷演技包括插五针、贯口针、剖头、破肩头、骨刀、坐钉椅等。此外,乩童还进行“作禁”和“举乩”等活动。“作禁”是指道士传授法术给乩童时,乩童需先斋戒沐浴,并在密室中苦修七昼夜。“举乩”则是在丁字形的乩上,由神灵附体的乩童画乩字,并由竖桌头负责解释文义。乩童与道士的密切关系在台湾民间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1]

取缔与禁止

[编辑]

明治32年(1899年),日本警察局对台北市大稻埕及艋舺地区的道士与乩童进行了调查,大稻埕有道士16人、乩童29人,艋舺有道士16人、乩童19人,并以“预言者”、“神的代言人”为名进行取缔,迫使其绝迹。尽管日本殖民台湾初期便开始取缔道士与乩童,但成效不显著,尤其是在台北以外的地区。1938年底,台北士林一位道士因在家为孕妇安胎画符被逮捕,显示出日本当局对道士活动的严厉打压。除了严禁道士活动外,日本殖民当局也采取自愿制,如1909年新竹的宗教研究会,力图改良佛事葬仪。[1]

道士的“佛教化”

[编辑]

(一)参与祭祀改善联盟

[编辑]

日本殖民时期,为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的道士被迫参加各种讲习会和组织。1938年成立的“中坜祭祀联盟”旨在改善宗教仪式,提高道士素质。埔里佛教讲习会在能高寺举行,教授佛教知识和仪式。中坜葬仪改善讲习会和高雄葬仪讲习会则旨在改革传统葬礼,推广日本佛教思想。[1]

(二)职业“转向”教育

[编辑]

1940年8月13日,以苏澳和罗东道士为主体的“罗东佛教护国团”在“本岛人冠婚葬祭改善”的名目下,召集七十余人在罗东会馆举行“佛教报国大会”。会上,团长朝枝弘宣致词并审查团规,重申打破旧习、推动皇民化和日本式葬仪的目标。1938年成立的“罗东佛教护国团”在1940年进一步加速皇民化运动,派遣年轻道士到日本京都本山的“兴亚道场”接受培训。此后,该组织解散,道士们被要求转向,并以本愿寺和净土宗布教所为中心处理佛事。[1]

1939年10月,东石郡召集近百名道士进行教育改革。第一届道士被送到朴子高明寺接受佛教僧侣养成教育一个月,培养成日本式僧侣。由于效果显著,第二届从东石郡各街庄召集二十五人继续受训,结业时受训人数增加到四十名,并巡礼台南,拜访开山寺。这些活动旨在通过道士僧侣化,改善社会风气和信仰,推进皇民化运动。[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阚正宗. 司公與乩童—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 玄奘佛学研究. 2009-03-01, (1). doi:10.29955/HCJBS.20090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