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望乡山林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望乡山林场日治时期民营伐木事业之一,主要由台湾株式会社樱井组所开发。望乡山的伐木事业规模甚大,与官营伐木事业相比并不逊色,因此成为台湾中部著名的伐木圣地。

日治时期[编辑]

望乡山林业最早起于日治时期,1933年台湾总督府颁发许可给“台湾株式会社樱井组”,准许其投资经营伐木事业,当时伐木的事业地包括望乡山、西峦大山及郡坑山,总面积约4,754公顷,此林地树种以台湾扁柏红桧、松类与台湾铁杉为主。日治时期每年平均出产5,888立方米之材积,与其他伐木区相同,1943(二战期间)创下出材量9,000立方米之纪录,其出材主要提供日本军方之用。望乡山林地作业方式采人工伐木、造材,并以水力发电集材,再运用轻便轨道台车(部分使用人力)送往制材所。由于制材所位于山中,所制成之材木还需经四段架空索道才能抵达土场,最后再运用轻轨送至水里[1]望乡山的伐木事务所,位于望乡山中,从水里出发约需六小时方能抵达(架空索道约需十分钟),因此山中设有员工宿舍、制材所发电厂三座(利用陈有兰溪发电)、神社等,虽不像其他大型林区,还附有学校,但此时望乡山因为伐木业,型成一个颇有规模的聚落。

国民政府时期[编辑]

战后,林产管理局接收望乡山与峦大山两处林区,故战后初期皆以峦大山林场称之。林产局接收日治时期台湾株式会社樱井组之制材与集材之设备,并新增制材所内之机具,如桌式制材机、横切机等。而索道分为二大段,一段由林区运原木至望乡山制材场,此部分索道有二个线路,每日约运输三十次左右,原木经初步加工后,再分四条索道运至土场,最后运用29公里的轻便轨道,运至水里,再以集集线运出。[2]战后的索道与轻便轨道经扩建,增加不少运能,可见战后初期的望乡山林场,仍然有许多林木可供采伐。后来因林业政策改变,与林场资源枯竭,望乡山林场逐渐走向没落。    与台湾其他林场相比,望乡山林场的出材量与规模不算大,但并不是代表此林区资源不足,而是部分地方经评估后,认为投资的获利率不高,所以林产局才没有进一步往更深山开采,后来林产局采取以发包的方式开发此林区,带动此区伐林的新气象。

参考资料[编辑]

  1. ^ 陈玉峯,《望乡山林业轶史暨邵大林道植被概述》,《国立台湾博物馆学刊》58卷1期,2005.6,页83-84。
  2. ^ 林渭访,《台湾之木材》,《台湾银行季刊》3卷3期,1948,页86。

参考书目[编辑]

  • 陈玉峯,《望乡山林业轶史暨邵大林道植被概述》,《国立台湾博物馆学刊》58卷1期,2005.6。
  • 林渭访,《台湾之木材》,《台湾银行季刊》3卷3期,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