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龙笔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
分类 | 传统技艺 |
序号 | 915 |
编号项目 | Ⅷ-132 |
登录 | 2008年 |
白沙茅龙笔是广东省江门的一种特产,用当地的白茅草制作而成,发明者为陈白沙。目前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术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编辑]茅龙笔是新会县著名特产,始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发明者是有“岭南一人”之誉的广东大儒陈献章。 《广东新语》有“茅笔”条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朴野之致。”传说,陈白沙在圭峰山讲学时,“山居苦无笔”。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忽见石头上一片白茅长得葱茏可爱,便伸手想折一株,却花了很大气力才折断,细看那靠近茅根的断口,露出一束柔韧而富有弹性的白毛,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喜出望外,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来晒干,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泡数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扎成了一束做成笔。他用茅笔蘸上墨水,吸墨饱满;用之写的“笔”字,笔划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刚阳之气。白沙大喜,就美其名曰“茅龙笔”。 陈白沙对自己创造的茅龙笔感情甚深,尊称为“茅君”。在他的诗中有赞茅龙笔之神奇的诗句:“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龙笔写字了,概叹曰:“长楫谢茅君,安静以待终。”陈白沙现留下来的书法书迹很多,如《慈元庙碑》(石刻行书)、《“忍”字赞》(木刻行书)、《种萆麻》(纸本手卷,行草书)等。现茅龙笔已入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清朝康熙年间新会开始有茅龙笔的专卖店,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有“捷元斋笔庄”生产的“先贤白沙茅龙笔”。清末(今新会区惠民路)因有大量做笔工场,曾被称为“做笔街”或“笔街”,当时较有名的茅龙笔店还有登元阁、会元阁、文香阁。抗日战争爆发后制笔业开始式微。但白沙茅龙笔依然名声在外。
1978年日本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时,有代表曾打算买一批白沙茅龙笔回国却发现很难找到。政府因此拨款5万元给新会美术工艺厂,重新发掘白沙茅龙笔制作技术,但不幸的是工艺厂不久转型生产服装。多年后当地出现数家制作白沙茅龙笔的私人工场。[2]其中,曾在工艺厂工作过的张瑞亨也开有自己的作坊,并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被选入参加展演。[3][4]
制作方法
[编辑]白沙茅龙笔以新会区圭峰山的圭峰茅草为材料。茅草经过选裁、锤砸、浸泡、刮青削草、捆扎装饰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笔。不同时节的茅草浸泡所需时间不同,如时间过长会损坏茅草的纤维,影响笔的寿命,时间过短则笔的书写效果不好。这都要在制作时凭经验判断。茅龙笔虽然工序简单,但每支笔依然需要一个月的周期。[5]
陈白沙原来的制笔技术早已失传,目前的白沙茅龙笔是后人经过反复推敲重新建立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不同作坊的工艺略有差别。[2]
参考文献
[编辑]- ^ 【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永久失效链接]
- ^ 2.0 2.1 白沙一笔儒天下 “白沙茅龙笔”申报世界非遗. [201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 ^ 火画扇茅龙笔 江门国家级非遗月底出征世博(图). [201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30).
- ^ 目前市价200多元/枝 茅龙笔:历经沧桑期待重焕生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4-12-04.
- ^ 白沙茅龙笔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矢志不移传承茅龙笔文化[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