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葡萄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葡萄图
日语:葡萄図/ぶどうず
艺术家宋紫石
年份18世纪晚期
类型绢本设色
收藏地神户市立博物馆

葡萄图》(日语:葡萄図/ぶどうず butouzu )为江户时代18世纪晚期的作品,由南𬞟派画家宋紫石绘制,材质是绢本设色,共一幅,尺寸为98.8cm×36.3cm。现收藏于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此画材质为绢,由墨、色绘制。内容为南𬞟派中常见的吉祥题材“葡萄”,然而不同于老师、前辈们作品的浓厚感,此画最引人入胜之处在其设色的清新以及构图的干净俐落。

创作背景[编辑]

概括而言,江户时代的艺术发展:贵族、武家文化逐渐没落,转而被农民、武士等无政治实权的市民阶层所带来的町人美术取代[1]。然而这波由市民阶层带来的新文化,变化多端且复杂,虽然因锁国政策而无法与外界有更多联系,但大量的内需以及与荷兰、中国的互动,确实带来诸多转变的可能性。

公元1720年,当时幕府的掌权者德川吉宗放宽了实行近一世纪的禁书令,此举得以使荷兰与中国的新知识传入,因此也创造出了花鸟画派(如:南𬞟派)、文人画与洋风画(西洋画)等画派。而1731年沈南𬞟来日,带来了鲜丽颜色;精致笔法以及写实风格的花鸟画,这种宋明院体传统加上新兴洋画的表现更为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新的观点,除此之外,其写生的画风;写实的技法更影响了后世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如:圆山应举伊藤若冲等)。

作品描述[编辑]

尺寸为98.8cm×36.3cm,是宋紫石于18世纪晚期所作的绢本设色水墨画。画面右方有宋紫石的落款以及“紫石”、“君赫”的方印,而左下方则有“石邻华伴”的长方印。整幅由单枝干与单串结实累累的葡萄构成,构图由右上至左中,背景虽有上色,但空间大致留白,留下构图干净俐落的模样。   

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时常出现于南𬞟花鸟画派,频繁出现的原因除了当时对写实的热爱外,还有百姓们对中国有如谜语的吉祥词相当着迷的缘故,而此幅“葡萄图”也不例外,结实累累的单串葡萄正是象征着多子多孙的意涵。

宋紫石继承了南𬞟派在花鸟画上会出现的没骨画法,在葡萄与葡萄叶的描绘上仅用墨、色做浓淡的调配,藉以呈现阴影与立体感,并勾勒出其犹如真实的模样。特别可以关注作者在葡萄上的用色,深紫色与纸色的前后堆叠排列使其更显透明饱满。枯叶也以渗墨的方式呈现,可以在轮廓看到较深的墨色,这正是渗墨所呈现的技法,大枯叶虽用黑墨上色,但水感却相当重。而树枝的骨干则不同于葡萄与叶,作者有特别将其轮廓描绘出来,并在粗糙处用深色点缀。最后,主要内容“葡萄”完成后,作者在背景又刷上了较淡的颜色,为作品提供了多一层的空间。

此作确实有着南𬞟派的绘画题材与技法,但相较于其他南𬞟派的画家,宋紫石的此幅葡萄图在用色上明显来得不饱和,而构图也相当简单,留白更是比其他作品多。他的作品不同于沈南𬞟熊斐的繁复构图,大部分都是只靠背景色来强调明暗与前后。而这样的特点也确实是宋紫一派独有的简洁感。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参考论文[编辑]

  • 赵忠华、郭玲玲、福田 隆真,〈江戸中期における画派の絵画教育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南𬞟派を例として-〉
  • 森 正夫,〈从明末清初中国的“文人画"到江戸时代日本的 “南画"─关于它的时间间隔─ 〉
  • 巫佩蓉,〈十八世纪日本之“市民美术”?: 由圆山应举之评价探讨江户美术史观〉

参考资料[编辑]

  • 佐藤 康宏,《日本美术史》(东京,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8 年。改订版、2014 年)
  • 辻 惟雄,《日本美术の历史》(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5 年初版)
  • 户田 祯佑(林秀薇编译),《日本美术之观察:与中国之比较》 (台南市,2000年)
  • 刘晓路,《日本美术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 神户市立博物馆特展图录,《花与鸟的天堂-江户时代长崎的花鸟画》(神户,神户市立博物馆,1993年)
  • 国立故宫博物院,《交融之美-神户市立博物馆精品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9年)
  1. ^ 辻惟雄,《日本美术の历史》,页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