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迈
陈之迈(1908年8月23日—1978年11月8日),笔名微尘,天津人,祖籍广东番禺,中华民国外交官。[1]
生平
[编辑]陈之迈生于天津。[2]曾祖父陈澧,著有《东塾杂俎》十四卷。父亲陈庆龢,1871年生,光绪年间1891年辛卯科优贡,留日学习法政,曾任铁路局总文案,天津大学堂会办,山东抚署文案,客籍学堂监督,学务处调查所副监督,高等学堂监督,直隶督署文案、天津保工局会办、外务部秘书股股员、直隶洋务局参议、宣统末年至1913年10月9日任驻檀香山正领事,民初1914年任交通部秘书、国务院咨议、北洋外交部秘书、参事,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建设课主任,1959年在北京逝世。[3]1915年陈之迈入北京汇文学校特别班就读。1923年陈之迈插班清华学校中等科三年级。[2]192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旋赴美留学。1929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文学士学位。1934年,以学位论文《Parliarmentary Opinion of Delegated Legistation》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教授。讲授“中国政府”课程。后加入蒋廷黻与胡适等创办的独立评论社。参与创办《独立评论》。1936年夏,行政院政务处长蒋廷黻主持的“行政效率研究会”聘陈之迈考察东南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制度。[2]1937年7月参加第一期庐山谈话会。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办学长沙临时大学任教授。1938年2月赴武汉任中央政治学校行政系教授,1938年9月随校迁重庆授课。1938年11月于重庆创办《新经济》(半月刊)。[4]1939年5月,应蒋廷黻邀,任行政院参事,后兼国防最高委员会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2]
1944年6月30日,应返渝述职的驻美大使魏道明之邀,任驻美使馆参事。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副代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设立的国际紧急粮食理事会(International Emergency Food Council,IEFC)附属稻米(Rice)、谷类(Cereals)、肥料、茶叶(Tea)、油脂(Fats and Oils)等各专业委员会代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中国代表。1948年,出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特别大会任中国首席全权代表。参与推动《控苏案》。1950年,加驻美使馆公使衔。1955年后,任驻菲律宾大使、驻澳大利亚大使。1961年,任第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驻新西兰大使。1966年后,任驻日本大使、驻教廷大使、驻马耳他国大使。1969年当选第十届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78年返台,任外交部顾问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同年,病逝于台北。
著作
[编辑]- 《中国政府》,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2月第三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再版,ISBN 9787208129344
- 《政治教育引论》,长沙:艺文丛书编辑部出版,1939年。
- 《中国政制建设的理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 《天主教流传中国史》
- 《政治学》,上海:正中书局,1947年。
- 《政治教育引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 《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
- 《患难中的美国友人》,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
- 《旧游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