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时五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食时五观指的是在东亚佛教禅宗在用餐之前所要做的一种观想。又称之为:食存五观、五观文、食事五观文、食事训……等。原文出自唐朝道宣大师的四分律行事钞[1][2]

此五观为:

  •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反省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事;也想想这些食物的得来不易。
  •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可以承受这些供食。
  •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止心念起三种过失:对上等食不因其美味起贪着心;对中等食不起痴心;对下等食不因不好吃而起嗔恨心。食物皆是众缘和合而成,故不应过度执著。
  •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应将食物视为滋养四大假合肉身之药,不起贪著之心。
  •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滋身修行,成就道业,所以食此食,藉假修真。[3]

参考来源[编辑]

  1. ^ 道宣. 大正藏第40冊No.1804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第2卷.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允堪.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冊No.1099 新受戒比丘六念五觀法.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刘湘吟. 五觀堂系列. 灵鹫山平安禅. 台湾: 灵鹫山. [2017-08-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