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融合頻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臨界融合頻率[1](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又稱閃光臨界融合頻率臨界閃爍融合頻率閃爍融合閾值[2](flicker fusion threshold),是描述閃爍光源發光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屬於視覺心理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

CFF的操作型定義為給予被試者一連串的閃光刺激,在閃光頻率較低的時候,被試者可以感受到較明顯的閃爍;當閃光的閃爍頻率增高到一定水平時,被試者的閃爍感覺消失,從而產生穩定光亮的感覺,這個「臨界頻率」就叫做臨界融合頻率,即:CFF以其閃爍頻率剛剛達到某一穩定狀態時所對應的頻率值表示。

臨界融合現象與視覺暫留效應有關。儘管閃光可以以很多種波形表現出來,傳統的研究中仍然使用正弦調製的視覺刺激。

有6個決定我們的視覺系統是否能夠監測到閃光的參數:

  1. 調製頻率
  2. 調製幅度,也就是亮度變化的範圍
  3. 亮度均值
  4. 光照的波長範圍
  5. 閃光照射在視網膜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對應了不同類型的感光細胞)
  6. 亮暗適應的程度,如果前面曝光過強,就會影響後續對閃光的監測。

和所有的心理物理中的閾值一樣,臨界融合頻率是一個統計值而並非一個絕對值。因此,在一個頻率範圍之內,就會感覺到時而能夠看到閃光,時而看不到閃光。臨界融合頻率指的是有50%的概率能夠檢測到閃光的頻率。

參考[編輯]

  1. ^ https://www.termonline.cn/wordDetail?subject=38c6148026a711ee9d46b068e6519520&base=1
  2. ^ 黃仲蓀; 金淑然. 最新英漢醫學大辭典. 中央圖書出版社. 2005: 234. ISBN 978957637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