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伊瓦涅斯·德爾坎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洛斯·伊瓦涅斯·德爾坎波
Carlos Ibáñez del Campo
智利總統
任期
1927年7月21日—1931年7月26日
前任埃米利亞諾·菲格羅亞
繼任胡安·埃斯特萬·蒙特羅(代理)
任期
1952年9月3日—1958年11月3日
前任加布列·岡薩雷茲·魏德拉
繼任荷黑·亞歷山德里
個人資料
出生(1877-11-03)1877年11月3日
智利利納雷斯
逝世1960年4月28日(1960歲—04—28)(82歲)
智利聖地牙哥
配偶Rosa Quiroz de Ávila

卡洛斯·伊瓦涅斯·德爾坎波(西班牙語:Carlos Ibáñez del Campo西班牙語發音:[ˈkaɾlos iˈβaɲes ðel ˈkampo];1877年11月3日—1960年4月28日),智利政治人物、改革家,曾兩次擔任智利總統

生平[編輯]

1924年和1925年的政變[編輯]

阿圖羅·亞歷山德里擔任總統期間,民眾對低效政府的不滿情緒高漲。1924年,由路易斯·阿爾塔米拉諾將軍領導的智利武裝部隊士兵們用軍刀敲擊國會的地板進行抗議。在武裝部隊的威脅下,亞歷山德里決定放棄執政並提交了辭呈。雖然這一辭呈沒有得到國會的批准,但亞歷山德里離開了智利,阿爾塔米拉諾建立了一個軍政府。

然而,由馬馬杜克·格羅夫上校和伊瓦涅斯中校領導的武裝部隊的另一個派別認為軍政府的改革在結束政府的低效率方面走得不夠遠。他們領導了另一場政變,廢黜了阿爾塔米拉諾,並建立了一個以埃米利奧·貝洛·科迪多為首的新軍政府,並要求亞歷山德利返回並完成其任期。[1]

亞歷山德里於1925年返回並起草了一部新憲法,旨在減少立法機構的權力,從而使政府更加高效。伊瓦涅斯被任命為戰爭部長,後來又被任命為內政部長。然而,亞歷山德里認為伊瓦涅斯的野心太大,許多人嘲笑亞歷山德里是伊瓦涅斯的一個棋子。作為回應,亞歷山德里再次辭職並流亡。伊瓦涅斯宣布參加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但智利的三個主要政黨向他施壓並要求他放棄參選。隨後,這三個政黨提出了一個一致的選擇,即埃米利亞諾·菲格羅阿·拉臘因,作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以避免在動盪的政治氣氛中進行政治競選。然而,伊瓦涅斯最親密的顧問何塞·桑托斯·薩拉斯後來宣布參加總統競選。

菲格羅阿以71%的選票獲勝,但保留了伊瓦涅斯作為內政部長。伊瓦涅斯試圖控制軟弱的菲格羅亞,並迫使菲格羅亞在1927年辭職。由於他是內政部長,根據智利憲法,伊瓦涅斯成為副總統,並宣布在當年5月22日舉行選舉。在總統選舉中,傳統政黨決定不參加。伊瓦涅斯的唯一對手是共產黨人埃利亞斯·拉弗特,他在整個選舉活動中被流放到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伊瓦涅斯以98%的選票贏得了選舉。[2]

第一次總統任期[編輯]

伊瓦涅斯上台後推行獨裁政策,暫停議會選舉而是自己提名政治家進入參議院和眾議院。他的政治對手被逮捕和流放,包括他以前的盟友馬馬杜克·格羅夫。然而因為他的聲望,美國銀行願意給予大量貸款幫助,促進了智利的高速增長。他建造了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並增加了公共開支。他還通過統一以前雜亂無章的警察部隊創建了智利憲兵隊。伊瓦涅斯第一屆政府的另一個重要成就是簽署了1929年的《利馬條約》,其中智利同意將太平洋戰爭期間奪取的塔克納省還給秘魯

他的受歡迎程度一直持續到大蕭條之後,沒有外國資本的湧入,智利受到了大蕭條的嚴重影響。伊瓦涅斯的大量公共開支對緩解局勢毫無幫助,他的反對者,主要是流亡的格羅夫和亞歷山德里開始計劃捲土重來。在巨大的公眾騷亂之後,伊巴涅斯於1931年7月26日離開該國流亡,此前他將自己的辦公室委託給參議院主席佩德羅·奧帕索,後者則辭職,支持內政部長胡安·埃斯特萬·蒙特羅。

他在1942年的選舉中再次競選總統,但輸給了胡安·安東尼奧·里奧斯。[3]

第二次總統任期[編輯]

在1952年的總統選舉中,中右翼的農業勞動黨宣布伊瓦涅斯為總統候選人。伊瓦涅斯還獲得了左翼人民社會主義黨和一些女權主義政治聯盟的支持——女權主義者瑪麗亞·德·拉·克魯斯是他的競選經理。伊瓦涅斯承諾用他的 "掃帚"掃除政治腐敗和不佳的政府,並被稱為 "希望的將軍"。雖然他批評了傳統的政黨,但他的政策很模糊,在政治光譜中沒有明確的立場。他以47%的比例贏得了選舉。

他的第二個任期取得了成功。那時他已經年老體衰,因此他把政府工作主要留給了他的內閣。他擔任總統期間的主要問題是與經濟有關的問題。他未能控制通貨膨脹——這是智利當時最緊迫的經濟問題之一——結果是通貨膨脹在1954年飆升到71%,1955年達到83%。在克萊因·薩克斯代表團的幫助下,伊巴涅斯在離開總統職位時成功地將通貨膨脹率降低到33%。在他的任期內,公共運輸費用上升了50%,經濟增長下降了2.5%。

在此時,伊瓦涅斯在政治上更像一個中間派,他廢除了禁止共產黨的《保衛民主法》從而贏得了許多左翼人士的支持。

一些智利人繼續支持他的獨裁統治。這些伊瓦涅斯主義者(其中大部分是退役軍官)創建了 "直線"組織,以建立一個新的獨裁政權。但是由於它的優柔寡斷,這場自我政變未能實現。

伊瓦涅斯由他的宿敵阿圖羅·亞歷山德里的兒子荷黑·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接任。他放棄了政治,於1960年在聖地牙哥去世。

參考資料[編輯]

  1. ^ San Francisco, Alejandro, and Ángel Soto, eds. Camino a La Moneda. Santiago: Centro De Estudios Bicentenario, 2005.
  2. ^ Collier, Simon, and William F. Sater. A History of Chile, 1808-2002. 2nd ed. Cambridge UP, 2002.
  3. ^ Braun, Juan, and Matías Braun, Ignacio Briones, José Díaz, Rolf Lüders, Gert Wagner. Economía chilena 1810-1995: Estadísticas históricas. Santiago: Instituto de Economía de la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