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史家胡同博物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史家胡同博物館
地圖
成立2013年
地址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24號

史家胡同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24號,是北京市第一座胡同博物館。

簡介[編輯]

史家胡同博物館是朝陽門街道辦事處打造的展示和傳播胡同文化的窗口,以及居民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1]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所在地原是女作家凌叔華故居。[2]舊門牌為史家胡同甲54號。這裡起初是其父凌福彭的住宅。凌叔華在此出生。1924年春,印度詩人泰戈爾應邀來北京訪問。北京大學指派徐志摩陳西瀅接待。當時陳衡恪齊白石組織的北京畫會在凌叔華家的書房開會,凌叔華認識陪泰戈爾訪華的一位畫家,便邀他赴會。不料徐志摩、陳西瀅陪泰戈爾也一起來了。後來徐志摩、陳西瀅成為凌府常客,並常帶朋友來,凌府成為文人聚會的沙龍。1926年,經凌福彭同意,凌叔華與陳西瀅結婚。婚後,凌福彭將自家的後花園作為陪嫁,讓女兒凌叔華、女婿陳西瀅居住。在此居住期間,陳西瀅在《現代評論》「閒話」專欄與魯迅女師大風潮、三一八慘案等問題論戰達兩年。1946年,陳西瀅任中國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凌叔華1947年隨丈夫定居倫敦[3]

1989年底,凌叔華決定回到北京的家——原史家胡同甲54號。1990年5月,凌叔華在彌留之際,被女兒、外孫用擔架抬到她90年前的出生地。當時,她家已被改作史家胡同幼兒園。幼兒園的孩子們手捧鮮花,唱歌列隊歡迎她。凌叔華低聲說:「媽媽等我回家吃飯。」凌叔華逝世後,中學同學鄧穎超托秘書送來一束玫瑰。英國駐華大使及香港總督送來兩個花籃。冰心托女兒女婿送來一籃白色的菊花和玫瑰。沈從文夫人張兆和送來一小籃鮮花。蕭乾說:「叔華的死,對中國文壇,對中英文化交流都是很大的損失。」[3]

史家胡同博物館展示的老北京胡同歷史

經過英國王儲建築環境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專家的一系列調研,2010年3月,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中國)確定了需再生的史家胡同項目,決定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該項目,以展示一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可被改造成一個社區中心。2011年秋,建設工程開工。項目相關方一致同意將史家胡同24號院改造成非營利博物館,由此其功能不再僅限於社區中心。朝陽門街道辦事處主持了永久性展覽的準備工作。項目重建工程完成後,2013年2月,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中國)將該院落交接給院落的地方政府產權方。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為後期運營安排了必要的資金。[4]

2013年10月18日,史家胡同博物館開館,大門上懸掛的舒乙題寫的「史家胡同博物館」匾額揭幕。整個博物館為兩進院落,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設八個展廳(史家歷史展廳、人藝展廳、蘭芷偕芳展廳、近代教育展廳、時代記憶展廳、胡同名人展廳、胡同聲音展廳、懷舊生活展廳)、一個多功能廳。部分展品是由史家胡同及周邊地區的居民捐獻,同時接收了一些文物部門的捐贈。[1][2]

2015年3月2日,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來到史家胡同博物館參觀,並和熱心慈善事業的中國青年代表互動。[5]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