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
原名 |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 |
---|---|
成立時間 | 1938年 |
創始人 | 法國電影園、Reichsfilmarchiv[*]、現代藝術博物館、英國電影協會 |
類型 | 非政府組織 |
法律地位 | 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具有諮詢地位 |
地址 | |
坐標 | 48°51′24″N 2°21′08″E / 48.856614°N 2.352222°E |
目標 | 收藏具有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影片及有關文獻資料 |
網站 | http://www.fiafnet.org |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法語: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英語: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Archives, FIAF)於1938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由法國電影園、柏林帝國電影學院、英國電影協會和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共同創立。[1]
FIAF致力於保護和獲取世界電影遺產,它匯集了這一領域的世界領先的非營利機構。其附屬機構致力於搶救、收藏、保存、放映和推廣電影,這些影片既被視為藝術和文化作品,也被視為歷史文獻。
截至2021年4月,它由79個國家的171個機構組成,反映了電影遺產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2]
使命
[編輯]- 維護電影保存道德規範和電影檔案工作所有領域的實踐標準
- 促進在缺乏移動圖像檔案的國家建立移動圖像檔案
- 尋求改善電影檔案進行工作的法律環境
- 促進電影文化,促進國家和國際兩級的歷史研究
- 促進保存和其他檔案技術方面的培訓和專門知識
- 確保從收藏品中永久獲得供廣大社會學習和研究的材料
- 鼓勵收集和保存與電影有關的文件和資料
- 發展成員間的合作,並確保電影和文件的國際供應
會員
[編輯]FIAF的會員是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並充分致力於實現上述使命的檔案館。現有成員大部分為非營利機構,包括政府檔案館、獨立基金會和信託、自成一體的電影院、博物館或大學部門。
FIAF的協會是支持聯合會目標的非營利性機構,本身並不參與電影保護。FIAF還有將移動圖像博物館、視頻博物館、文檔中心等機構加入進來。
活動
[編輯]FIAF的很多工作都採取成員之間在互利或感興趣的項目上積極合作的形式,例如,認真修復某部影片,或彙編國家或國際電影攝影。更明顯的活動包括年度大會、出版物和各專門委員會的工作。
FIAF年會每年在不同的國家舉行會議。大會將聯合會的正式業務與關於電影檔案工作的技術或法律方面以及電影歷史和文化方面的專題討論會和講習班相結合。
專業委員會委員會是附屬檔案館的個別專家小組,他們定期開會,執行促進和協助制定和維持理論和實踐標準的工作方案。FIAF的三個委員會是編目和文件委員會、技術委員會以及編制和獲取收款委員會。
出版物
[編輯]FIAF每年出版兩次《電影保護雜誌》。一個特別辦公室編制和出版國際電影期刊索引和FIAF國際電影存檔資料庫。出版物還包括成員出版物的年度書目、專題討論會或講習班的議事記錄、調查和報告的結果、專家委員會編寫的手冊和討論文件以及其他FIAF項目的結果。
- 《電影保存雜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電影期刊國際索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IAF資料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IAF公告在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與國際組織的關係
[編輯]FIAF密切參與了1980年在貝爾格勒核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保存移動圖像建議》的籌備工作。為了實現《建議》的目標,聯合會促進在開發檔案和舊檔案之間進行接觸,以確保經驗得到傳遞。聯合會是音像檔案協會協調理事會的成員。
教育
[編輯]檔案館工作人員可以在FIAF暑期學校和技術專題討論會上進行培訓,這些研討會已在各國舉行了幾次。他們的目的是向參與者介紹保存、編目、文件甚至管理的必要技能。
FIAF獎
[編輯]FIAF 獎旨在獎勵給一位在 FIAF 檔案館界外的個人,該人士在電影領域的經驗突出了聯合會的宗旨和目標。
FIAF 獎於 2001 年創建,歷史上曾頒發給以下人士:
- 馬丁·斯科塞斯 (2001)
- 曼諾·迪·奧利維拉 (2002)
- 英格瑪·伯格曼 (2003)
- 傑拉爾丁·卓別林 (2004)
- 邁克·利 (2005)
- 侯孝賢 (2006)
- 彼得·博格達諾維奇 (2007)
- 納爾遜·佩雷拉·多斯桑托斯 (2008)
- 潘禮德 (2009)
- 利夫·烏爾曼 (2010)
- 香川京子 (2011)
- 阿涅斯·瓦爾達 (2013)
- 楊·斯凡克梅耶 (2014)
- 耶爾萬特·賈尼基安 和 安吉拉·里奇·盧奇 (2015)
- 達頓兄弟 (2016)
- 克里斯多福·諾蘭 (2017)
- 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2018)
- 讓·呂克·戈達爾 (2019)
- 華特·薩勒斯 (2020)
- 阿米塔布·巴強 (2021)
- 泰達·史雲頓 (2022)
參考
[編輯]- ^ See, for example, Laurent Mannoni, Histoire de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Paris: Gallimard, 2006); Haidee Wasson, Museum movie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the birth of art cinema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Christophe Dupin, "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lm Library: 1929-1936", 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 7.3, 2006; Rolf Aurich, "Cinéaste, collector, National Socialist: Frank Hensel and the Reichsfilmarchiv", Journal of Film Preservation, 64, April 2002; Christophe Dupin: The origins of FIAF, 1936-193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FIAF's Mis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