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部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坐部伎唐朝宮廷樂舞兩大類別之一,與立部伎相對而言[1]

初唐創立至盛唐流行的一部宮廷樂隊和一套宮廷燕樂節目,與「立部伎」並列,合稱「二部伎」。每部均以樂曲名稱之,並配有舞蹈。「宮中宴用坐奏」,坐部伎舞者、樂工在室內廳堂演出,聲樂坐奏,規模較小。於殿堂上表演,相當於現代音樂的「室內樂」含義。樂伎人數較少,舞者多則十二人,少則三人。「立部伎」與「坐部伎」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曲名、演奏形式和精粗程度。堂下立奏者稱為立部伎, 堂上坐奏者稱為坐部伎。其曲目大多是經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四朝的保留節目。坐、立部伎的分工相傳在唐高祖時,一說為唐玄宗時期,但至遲似應在唐高宗時。太常寺考核樂工技藝,以立部伎水平低於坐部伎一籌。坐部伎藝術與技術水平較高。習「坐部伎」不成,則習立部伎。伴奏以絲竹樂器為主,音樂舞蹈較為優雅典麗。坐部伎有六部樂舞:《宴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

參考文獻[編輯]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1. ^ 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又分樂爲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