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黑河橋之戰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2°20′50″N 90°42′15″W / 32.3471°N 90.7043°W / 32.3471; -90.704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黑河橋之戰
南北戰爭的一部分

戰鬥地圖
日期1863年5月17日 (1863-05-17)
地點32°20′50″N 90°42′15″W / 32.3471°N 90.7043°W / 32.3471; -90.7043
結果 聯邦獲勝
參戰方
 美利堅合眾國  美利堅聯盟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勒南英語John Alexander McClernand 美利堅聯盟國 約翰·S·鮑文英語John S. Bowen
美利堅聯盟國 約翰·C·沃恩英語John C. Vaughn
參戰單位
美國 第13軍英語XIII Corps (Union Army) 美利堅聯盟國 鮑文師
美利堅聯盟國 沃恩旅
兵力
2,500[2] 5,000[註 1]
傷亡與損失
276 1,751
大黑河橋在美國的位置
大黑河橋
大黑河橋
在美國的位置

大黑河橋之戰(英語:Battle of Big Black River Bridge)於1863年5月17日發生,屬南北戰爭維克斯堡戰役的一部分。5月16日,在尤利西斯·格蘭特少將指揮下,聯邦軍在冠軍山之戰中擊敗由約翰·C·彭伯頓中將率領的聯盟軍。彭伯頓隨後在大黑河渡口佈防,並挑選了約翰·S·鮑文和約翰·C·沃恩兩位準將的部隊作殿後,來為軍隊爭取更多撤退時間。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勒南少將指揮的聯邦軍追擊聯盟軍,並遇到了鮑文和沃恩的後衛部隊。聯邦軍衝鋒陷陣,迅速撕破聯盟防禦陣地,聯盟軍在撤退和過河時徹底潰敗。

戰後,許多聯盟軍士兵被俘,聯盟軍的18門火炮也被聯邦軍繳獲。聯盟軍撤退時燒毀了橋梁和用作臨時橋梁的蒸汽船,而那些成功逃離聯邦軍追捕的士兵則加入維克斯堡的防禦工事。5月18日,聯邦軍開始圍攻維克斯堡

背景

[編輯]
格蘭特針對維克斯堡的行動

1863年3月,聯邦陸軍尤利西斯·格蘭特少將計劃進攻戰略重鎮——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3]。格蘭特擬定了三條進攻路線,分別是從北部、南部或密西西比河對岸攻入[3]。跨河攻擊可能會造成大量士兵傷亡,而把部隊集中在田納西州曼菲斯一帶再從北部發動攻擊則可能會被誤解為撤退,更會在政治層面上產生負面影響[3]。多番思量後,格蘭特決定從南部進攻維克斯堡[3]。4月29日,聯邦海軍英語Union Navy炮轟聯盟軍設於大海灣英語Grand Gulf, Mississippi的防禦工事,逼使對方投降,但未能奏效[3]。於是,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勒南英語John Alexander McClernand少將率領步兵於距離大海灣更遠的河流下游登陸,威脅聯盟軍撤退路線,藉此逼使他們撤出大海灣防禦工事[3][4]

5月1日,曾在大海灣指揮的聯盟軍約翰·S·鮑文英語John S. Bowen准將率兵參與吉勃遜港之戰英語Battle of Port Gibson,並試圖發動阻擊戰[5]。當日,人數嚴重不足的聯盟軍大部分時間都在堅守陣地,最終聯邦軍擊退聯盟軍右翼,鮑文也在此時決定撤退[5]。5月16日,冠軍山之戰英語Battle of Champion Hill打響[6]。聯盟軍約翰·C·彭伯頓英語John C. Pemberton中將集吉他手上大部分軍力,試圖阻止格蘭特的軍隊到達維克斯堡[6]。雖然鮑文師的反攻出現可能會改變戰局的態勢,但聯邦軍仍成功迫使聯盟軍大部分防線後退[6]。最終,聯邦軍增援部隊趕到,迫使鮑文撤退,而聯邦軍也控制了戰場[6]

戰鬥

[編輯]
大黑河橋之戰,刊登於1863年6月20日的《哈珀周刊》內
戰鬥後的橋梁廢墟
戰鬥後的橋梁廢墟

5月16日晚上,聯盟軍在冠軍山吃敗仗,彭伯頓隨後在大黑河英語Big Black River (Mississippi)渡口佈陣,為軍隊爭取更多撤退時間[7]。對於誰來殿後,彭伯頓挑選了鮑文師的密蘇里部隊,以及約翰·C·沃恩英語John C. Vaughn準將的田納西旅和密西西比第4步兵團[7]。這支部隊合共約有五千人[8][9][註 1]聯盟軍左翼防線由鮑文師准將馬丁·E·格林英語Martin E. Green率領的旅負責,沃恩旅坐鎮中央[7]。鮑文另一個旅由法蘭西斯·科克雷爾英語Francis Cockrell上校指揮,位於防線右側,第4步兵團則介乎科克雷爾和沃恩之間[7]。沃恩旅由缺乏經驗的新兵組成,相比之下,鮑文師在冠軍山上經歷過慘烈的戰鬥[7]。另外,聯盟軍亦得到韋德密蘇里炮兵連英語Wade's Missouri Battery蘭迪斯密蘇里炮兵連英語Landis's Missouri Battery、吉博爾密蘇里炮兵連支援[7]。聯盟陣地被鐵路貫穿,鄰近的大黑河也有兩種過河方法,一是經鐵路橋,一是利用橫穿河流的蒸汽船所製成的臨時橋梁[10]

5月17日上午,麥克勒南的第13軍往大黑河聯盟軍陣地推進[2]尤金·阿薩·卡爾英語Eugene Asa Carr準將率領師充當先頭部隊,與聯盟軍對峙[11]邁克爾·凱利·勞勒英語Michael Kelly Lawler準將的旅則組成聯邦軍右翼[11]。卡爾很快便獲得準將彼得·約瑟·奧斯特豪斯英語Peter Joseph Osterhaus帶兵支援[11]。雙方發炮,奧斯特豪斯腿部被炮彈碎片擦傷[11]。經過一番準備,勞勒旅衝鋒陷陣,迅速突破聯盟防線[11]。沃恩旅被推離前線,使防線出現缺口,同時迫使格林旅撤退[11]。勞勒旅的衝鋒只持續了三分鐘[8]。科克雷爾旅在混亂中變成一盤散沙,聯盟軍士兵甚至扔下步槍,朝橋梁跑去務求迅速過河,不少士兵也試圖游泳過河但遭淹死,倖存者把這次撤退總結為「落後者吃虧很常見」[12][13]。作為聯盟軍的殿後部隊,第1及第4聯合步兵團英語1st and 4th Missouri Infantry Regiment (Consolidated)是少數仍然秩序良好的部隊[14]。聯盟軍撤退途中因戰術失誤而損失許多火炮,三支炮兵連亦因為部分馬匹已被安置在大黑河的另一邊,而無法拖走它們[12]。在大黑河一役,聯盟軍共損失18門火炮[8]。聯盟軍撤離時燒毀了橋梁和用作臨時橋梁的蒸汽船,有效切斷了聯邦軍的追擊,而那些成功逃離聯邦軍追捕的士兵則逃至維克斯堡防線[8][13]

第49印第安納步兵團英語49th Indiana Infantry Regiment的威廉·韋斯利·肯德爾中士(William Wesley Kendall)曾率領步兵連參與聯邦軍主衝鋒,因而獲授榮譽勳章。他也是首批進入聯盟軍防禦陣地的聯邦軍士兵。[15]

影響

[編輯]
美國戰場保護計劃英語American Battlefield Protection Program的大黑河橋戰場核心和研究區地圖

在這場戰事中,聯盟軍損失1,751人,當中近1,700人屬於囚犯,聯邦軍則損失273[2]或276人[8]。此戰過後,格蘭特的部隊在三個地點架起臨時橋梁越河,並於5月18日開始圍攻維克斯堡[16][13]。格蘭特在同月22日更試圖對維克斯堡防禦工事發起猛攻,但被擊退[16]。聯邦軍也嘗試在6月25日及7月1日於敵方防線下引爆地雷,同樣無功而還[16]。然而,維克斯堡幾近斷糧,加上增援遙遙無期,彭伯頓最終在7月4日率領殘部投降[16]

保存

[編輯]

雙方交戰之地於1971年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並命名為大黑河戰場英語Big Black River Battlefield[17]。截至2020年,部分在戰鬥期間已存在的鐵路橋橋墩仍豎立在大黑河的渡口[18]。另一方面,戰場所在地是私人土地,遊客可經一條沿著河岸延伸的小徑遊覽遺址,遺址附近也設立了歷史標記[18]。美國戰場信託已收購並保存了11公頃(28英畝)戰場遺址[18]

註解

[編輯]
  1. ^ 1.0 1.1 美國戰場信託英語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估計只有約兩千人[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istoric Resources Inventory Fact Sheet. Mississippi Department of Archives and History.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英語). 
  2. ^ 2.0 2.1 2.2 2.3 Big Black River Bridge. 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3.5 Ballard 2004,第246頁.
  4. ^ Kennedy 1998,第157-158, 164頁.
  5. ^ 5.0 5.1 Kennedy 1998,第158-164頁.
  6. ^ 6.0 6.1 6.2 6.3 Kennedy 1998,第167-170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Tucker 1993,第178頁.
  8. ^ 8.0 8.1 8.2 8.3 8.4 Kennedy 1998,第171頁.
  9. ^ Ballard 2004,第310頁.
  10. ^ Ballard 2004,第310-311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Ballard 2004,第313-316頁.
  12. ^ 12.0 12.1 Tucker 1993,第180頁.
  13. ^ 13.0 13.1 13.2 Battle of Big Black River Bridge (May 17).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1) (英語). 
  14. ^ Tucker 1993,第180-182頁.
  15. ^ 49th Indiana's own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英語). 
  16. ^ 16.0 16.1 16.2 16.3 Kennedy 1998,第171-173頁.
  17.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Inventory - Nomination Form.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4) (英語). 
  18. ^ 18.0 18.1 18.2 Big Black River Bridge Battlefield. 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9) (英語). 
文獻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32°20′50″N 90°42′15″W / 32.3471°N 90.7043°W / 32.3471; -90.7043